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基于混合阶数掩码的门级电路侧信道防护方法
赵毅强, 李政阳, 张启智, 叶茂, 夏显召, 李尧, 何家骥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19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2344KB](0)
摘要:
侧信道分析(SCA)对加密算法的电路实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掩码作为硬件防护的常用手段,有效的提高了设计的抗性。但是,在已有的掩码方法中,算法级掩码要求对算法结构的深入了解并且无法保证硬件层面的强化效果;实施在寄存器传输级(RTL)电路的掩码在向硬件电路转换时,由于需要经过逻辑优化,因此难以保持结构,并且难以向高阶发展。实施在门级电路的掩码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这类方法要求对泄漏精准地定位并且在部署后容易造成无法控制的开销。此外,单一阶数的掩码方法共有的局限性是,在面对比自身阶数更高的分析方法时往往难以保证防护效果。因此,为解决掩码方案共有局限和实施层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混合阶数掩码方法。该方法针对于门级网表电路设计,融合了不同阶数掩码结构,混淆了传统的单一阶数概念,随机化了敏感变量进而大大提升设计的侧信道分析抗性。同时,该方法保证了更小的硬件开销。为了快速、有效的部署该方案,开发了自动化的掩码框架,集成了电路拓扑分析、泄漏识别、掩码防护。最终,通过模拟仿真方法,评估经过掩码的加密电路门级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1 600倍以上的抗性提升,仅仅造成1.2%的额外面积开销。
基于双深度Q网络的多目标遥感产品生产任务调度算法
周黎鸣, 余汐, 范明虎, 左宪禹, 乔保军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89
[摘要](124) [HTML全文](33) [PDF 3089KB](27)
摘要:
遥感产品的生产是一个涉及动态因素的多任务调度问题,任务之间存在资源竞争与冲突,且受生产环境实时变化的影响。如何实现自适应、多目标的高效调度成为问题关键。为此,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双深度Q网络(DDQN)的多目标遥感产品生产任务调度算法(MORS),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遥感产品的生产时间,并实现节点资源的负载均衡。首先将多个产品输入处理单元生成相应的遥感算法,然后基于价值驱动的并行可执行筛选策略得到算法子集。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感知遥感算法特征和节点特征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综合遥感算法生产时间和节点资源状态设计奖励函数,采用DDQN算法训练模型,以确定待处理子集中每个遥感算法的最佳执行节点。在不同数量产品的仿真实验中,将MORS与先来先服务(FCFS)、轮询调度(RR)、遗传算法(GA)以及基于深度Q网络(DQN)的任务调度算法和基于双流深度Q网络(Dueling DQN)的任务调度算法进行全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ORS在遥感任务调度上相较于其它算法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
低信噪比条件下目标螺旋桨参数估计方法
韩闯, 冷冰, 兰朝凤, 邢博闻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40790
[摘要](60) [HTML全文](29) [PDF 5791KB](12)
摘要:
螺旋桨广泛应用于各类航空与航海设备中,如无人机、直升机以及水下舰船,尤其在水下目标探测中,目标的螺旋桨能提供丰富的特征信息。螺旋桨的微动产生的微多普勒频率能够反映其结构和动态行为,成为识别海洋目标的重要指标。准确识别水下目标螺旋桨的参数,如桨叶数目、桨叶长度以及转速等,对于目标的身份识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下探测环境复杂多变,杂波干扰成为常态,对微动特征精准提取构成了挑战,尤其是强杂波背景下,信号处理的难度显著增加。以水下目标螺旋桨参数识别为例,该文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螺旋桨参数估计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复数域变分模态分解(CVMD)和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的新方法。首先分析了螺旋桨回波信号的复杂特性,探讨了传统方法在噪声环境下的局限性。随后,引入CVMD算法对信号进行分解和去噪处理,有效提高了信号的分离能力和抗噪声能力。通过时频分析获取目标闪烁参数,并将其作为先验信息对稀疏字典进行降维处理,降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运算量,提高了微动特征参数的估计精度,利用OMP算法,精确提取了螺旋桨的微多普勒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最后,比较了CVMD-OMP方法与传统方法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展示了其在水下声学目标识别中的应用潜力和优势。
极简环形忆阻混沌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分析与同步控制
赖强, 秦铭宏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12
[摘要](31) [HTML全文](7) [PDF 5832KB](19)
摘要:
忆阻器可作为突触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提升神经元间连接的合理性,并丰富网络的类脑化动力学行为。该文基于忆阻器提出了一种仅含单向突触连接的极简环形神经网络的混沌化方法,以三节点神经网络为例构造了一类动力学行为丰富且结构简单的忆阻环形神经网络。基于单参数和双参数分岔图、Lyapunov指数谱,研究了这类网络关于忆阻器耦合强度与内部参数的丰富动力学演化过程,如倍周期分岔与反倍周期分岔。借助相平面图和吸引盆刻画了网络的丰富多稳态行为,如点吸引子与点吸引子、点吸引子与周期吸引子、点吸引子与混沌吸引子。依赖于忆阻器耦合强度的多变量调幅控制行为也被发现和研究。通过电子电路实验检验了所提出网络的物理存在性。此外,针对所提出网络潜在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幂次趋近律,用于在固定时间内实现混沌同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同步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非理想RIS辅助MIMO系统稀疏信道估计与阵列阻塞诊断
李双志, 雷豪杰, 郭新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41108
[摘要](71) [HTML全文](18) [PDF 2088KB](5)
摘要:
针对非理想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辅助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获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稀疏级联信道参数与阵列阻塞向量联合估计方案。首先,设计信道训练帧结构,将接收信号建模为张量模型。然后,基于张量的平行因子分解模型,分析毫米波信道参数与阻塞向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对收发端空域信道参数的有效估计。基于这些空间角频率,构建出同时反映剩余信道参数和阻塞信息的耦合观测矩阵。最后,通过利用多径信道和阻塞向量的双稀疏特性,完成剩余信道参数的估计和阻塞诊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信道估计和阻塞诊断性能表现优于对照方案。
LFTA:轻量级特征提取与加性注意力的特征匹配方法
郭志强, 汪子涵, 王永圣, 陈鹏羽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124
[摘要](36) [HTML全文](18) [PDF 4504KB](5)
摘要:
近年来,特征匹配技术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3维重建、视觉定位和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等。然而,现有匹配算法面临精度与效率的权衡困境:高精度方法常因复杂模型设计导致计算复杂度攀升,难以满足实时需求;而快速匹配策略通过特征简化或近似计算虽实现亚线性时间复杂度,却因表征能力受限与误差累积,无法达到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求。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加性注意力的轻量化特征匹配方法—LFTA。该方法通过轻量化多尺度特征提取网络生成高效特征表示,并引入三重交换融合注意力机制,提升了在复杂场景下的特征鲁棒性;同时提出了自适应高斯核生成关键点热力图和动态非极大值抑制算法,以提高关键点的提取精度;此外,该文设计了结合加性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和深度可分离卷积位置编码的轻量化模块,对粗粒度匹配结果进行微调,从而生成高精度的像素级匹配点对。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MegaDepth和ScanNet两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评估,并通过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验证了各模块的贡献和模型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姿态估计上的性能相比于轻量化的算法有显著提升,且与性能较高的算法相比推理速度有显著下降,实现了高效性与高精度的平衡。
FINAL全同态加密方案的自举优化技术
赵秀凤, 吴蒙, 宋巍涛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41036
[摘要](60) [HTML全文](23) [PDF 4247KB](9)
摘要:
自举是实现全同态加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影响全同态加密效率的关键环节。FINAL方案是2022年亚密会提出的全同态密码方案,比TFHE方案自举速度快28%,可以进行高效的同态布尔运算。自举主要包括盲旋转算法和密钥转换算法。针对盲旋转算法,该文提出累加器压缩方法,即对基于容错学习(LWE)的加密方案的密钥生成引入块二进制分布,利用块二进制密钥特性,使得密钥的每个分块只需进行1次外积运算,减少盲旋转算法所需的外积数量。针对密钥转换算法,给出了密钥复用技术,即在生成NGS密钥时复用LWE密钥且复用部分不参与密钥转换的密钥生成,减小了密钥转换密钥规模,进而减少密钥转换算法运算次数,提高了密钥转换算法的效率。分析表明,在安全性相当的情况下,优化的FINAL方案自举所需要执行的外积数量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量分别由610和3 940减少到305和1 970,数量上优化50%。密钥转换密钥规模由11 264减少到4 554,密钥转换中标量乘法以及标量加法的运算次数大约由13.8×106减少到5.6×106,密钥转换的密钥规模和计算开销均优化约60%。
AI赋能的通感算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朱政宇, 殷梦琳, 姚信威, 徐勇军, 孙钢灿, 徐明亮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42
[摘要](375) [HTML全文](118) [PDF 4073KB](65)
摘要:
通感算一体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因其频谱利用率高、硬件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第6代(6G)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人工智能(AI)赋能的通感算一体化系统通过集成感知、通信、计算和人工智能功能,可在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实现快速数据处理、实时资源优化和智能决策,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车载网络,包括无人机和自动汽车,以及雷达应用、定位和跟踪、波束成形等领域。该文在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通感算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和通感算一体化的特征与优势,重点讨论了AI赋能的通感算一体化系统的智能网络框架、应用前景、性能指标和关键技术,并在最后对AI赋能的通感算一体化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展望,未来的6G无线通信网络将超越纯粹的数据传输管道,成为一个集成传感、通信、计算和智能的综合平台,以提供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服务。
星地协同通信场景下智能超表面多维资源非正交动态匹配算法设计
梁微, 李奥莹, 罗薇, 李立欣, 林文晟, 李旭, 卫保国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78
[摘要](116) [HTML全文](44) [PDF 3486KB](22)
摘要:
由于地面用户与基站之间有障碍物遮挡,致使直连链路被阻断,该文考虑基于双联路通道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SAGIN),利用空中智能超表面(ARIS)辅助地面用户与基站间的通信,以及高空平台(HAP)辅助低轨卫星(LEO)与地面基站间的通信。具体而言,在第1段上行链路传输中,地面用户将利用ARIS作为无源中继传输信息至基站。在第2段下行链路传输中,LEO作为通信用户先将信号发射至HAP,再由HAP放大信号转发至地面基站,其中HAP和地面基站通信链路可能存在云层阻挡仍需依靠ARIS辅助通信。综上所述,由于地面用户数量远远大于ARIS数量,该文以最大化系统能效为目标,利用1对多双边匹配论算法对地面用户们进行分组,且组内用户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方式进行传输,组间用户则采用频分多址接入(FDMA)方式。进一步,在考虑地面用户分组、地面用户功率分配、LEO波束赋形、ARIS群波束赋形等约束条件后,该文所提ARIS赋能交替迭代网络效能优化算法(APIA-SAGIN)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
战争毁伤影响下的作战单元聚合与任务规划
王琛, 朱承, 雷洪涛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79
[摘要](26) [HTML全文](13) [PDF 2606KB](17)
摘要:
在作战单元可能毁伤的作战环境下,作战单元面对复杂战场环境需临机合成合适数量的多个战术作战单元作战群,并自动划分作战单元作战群归属。该文提出一种自适应聚类合同网算法,通过聚类指标的2阶相对变化率确定作战群数,并根据该作战群数通过聚类实现作战单元的作战群划分;同时,通过基于多层合同网方法的作战群投标、作战群内作战单元投标,实现多个复杂分散战术作战任务的预分配。通过任务重分配与任务交换流程,以实现战术作战任务的最终更优分配。本研究综合考虑作战单元的属性以及任务信息,实现多作战单元的作战群自适应划分以及作战任务的优化分配。
面向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视频软传输联合资源优化算法
吴俊杰, 罗雷, 朱策, 江沛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19
[摘要](21) [HTML全文](12)
摘要:
智能反射面(IRS)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之一,以应对海量设备接入与海量数据流量的需求。而视频数据占比超过了移动数据流量的80%,且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因此,更为高效的无线视频传输方案也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迫切需要。为此,该文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视频软传输方案,充分利用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次链路对所传输的视频信号进行增强。所提方案中,视频信号的传输失真同时受到主次链路3种无线资源的影响,分别是传输功率、主发射机的有源波束成形和智能反射面的无源波束成形。视频传输失真最小化问题被建模为联合资源优化问题,并采用交替优化方法将多元联合优化问题解耦为多个单变量优化子问题逐一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相较于已有的视频软传输方法,峰均功率比(PSNR)提升至少约1.82 dB,显著提高了接收视频重建质量和无线视频传输效率。
基于国密算法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设计
黄海, 关志博, 于斌, 马超, 杨锦波, 马项羽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50
[摘要](16) [HTML全文](14) [PDF 1122KB](0)
摘要:
现有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存在安全漏洞不可控的风险,此外计算效率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国密算法SM2和SM3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SM-PSI,采用国产安全芯片对协议中的关键算法如含数据加密、非交互零知识证明等进行了硬件加速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协议在半诚实敌手模型下的安全性。使用模拟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安全等级下,所提协议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其计算效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计算速度比CPU运行最优方案SpOT-Light的PSI协议平均提升4.2倍,比DH-IPP方案平均提升6.3倍。该研究为实现我国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无人机信干噪比适配的符号级预编码与位置联合抗干扰优化策略
魏浩然, 姚如贵, 樊晔, 马为鑫, 左晓亚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21
[摘要](24) [HTML全文](11) [PDF 2842KB](2)
摘要:
无人机部署为空中通信节点可为地面用户提供更为灵活、更高质量的服务。然而,无人机易受到外界恶意干扰导致通信性能严重下降。传统抗干扰方案如跳频抗干扰计算量大,在计算资源与能量受限的无人机上难以适用。针对上述问题,该文综合采用多点协作(CoMP)技术和符号级预编码(SLP)技术,提出多无人机信干噪比适配的符号级预编码与位置联合抗干扰优化策略。针对3维空间和存在同一节点属于多个集合等挑战,巧妙的设计了3D-Kmeans++协作集划分的空地多节点匹配机制。为了解决预编码矩阵和位置联合优化时计算量大的问题,基于最优预编码矩阵和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基于粒子重构的低复杂度迭代优化算法,可同时求解出无人机的预编码矩阵和位置。另外,针对用户所受干扰和噪声的差异化功率特征,提出信干噪比(SINR)适配的符号级预编码,实现了多架无人机功率分配的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与不划分协作集对比,采用该文所提空地多节点匹配机制后受干扰通信用户的信干噪比提升5 dB左右;与传统符号级预编码对比,采用该文所提预编码和迭代优化算法,受干扰通信用户的信干噪比能提升12∽13 dB,同时保证普通通信用户的正常通信不受影响,提升了系统能量效率,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融合G-DPN与近红外光谱的铝矾土品质参数协同检测方法研究
邹亮, 任柯龙, 吴浩, 徐志彬, 谭智毅, 雷萌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40
[摘要](20) [HTML全文](12) [PDF 2923KB](1)
摘要:
铝矾土作为关键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铝工业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并解决低品位矿石冶炼浪费问题,精确测定其品质参数至关重要。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存在操作流程复杂、检测周期长、成本高昂等局限,而现有快检技术多聚焦单一参数预测,忽略参数间相关性。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多指标协同检测模型——门控深度点卷积网络(G-DPN)。该模型创新性地采用大尺寸卷积核深度卷积提取单通道长距离相关特征,结合点卷积实现通道信息融合,并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强化关键特征表达能力。进一步设计定制门控模块,通过正交约束分离共享特征与任务特定特征,实现二者的动态加权融合,同时对参数标签归一化以消除量纲差异,有效构建光谱特征与品质参数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基于424个铝矾土样本的实验表明,G-DPN在铝含量、硅含量和铁含量预测中的\begin{document}${R^2}$\end{document}值分别达到0.9226, 0.93770.9683,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及多种深度学习模型。本研究证实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G-DPN模型在铝矾土品质分析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为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YOMANet-Accel:面向边缘端人车检测的轻量化算法加速器
陈宁江, 卢耀宗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59
[摘要](73) [HTML全文](20) [PDF 5028KB](17)
摘要:
针对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场景中行人车辆检测任务面临的模型计算复杂度高、参数量大导致的部署难题,该文提出一种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YOMANet (Yolo Model Adaptation Network),基于异构FPGA平台设计YOMANet加速器(YOMANet Accelerator, YOMANet-Accel),实现边缘端人车检测的算法加速。YOMANet算法的主干网络采用轻量型网络MobileNetv2以大幅压缩模型参数量,颈部网络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来代替常规卷积以提升训练速度,并在头部网络嵌入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模块(Normalization-based Attention Module, NAM)以增强网络对细节信息的捕获能力。为将YOMANet算法部署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平台,该文针对卷积运算在任务层设计循环分块以调整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顺序,在运算层对处理引擎单元(Processing Engine, PE)设计乘加树,使得多个乘加运算可以同时执行,提高数据的并行计算效率。同时,针对数据存储过程采用双缓存机制来减少数据传输时延,对权重参数和激活函数进行int8数据量化以降低资源消耗。实验结果表明,YOMANet算法在训练平台上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表现优异,对小目标和遮挡目标具备较好的检测能力,有效减少了误检和漏检情况的发生。算法部署到硬件平台后,YOMANet-Accel的目标检测效果保持在较高水平,硬件资源的能效比表现良好,有效发挥了FPGA的并行优势。
封面
2025年 6 期封面
2025, 47(6).  
[摘要](23) [PDF 4831KB](4)
摘要:
2025 年 6 期目次
2025, 47(6): 1-4.  
[摘要](16) [HTML全文](16) [PDF 273KB](2)
摘要:
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专题
低轨卫星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技术综述
杜星葵, 束妮娜, 刘春生, 杨方, 马涛, 刘洋
2025, 47(6): 1609-1622.   doi: 10.11999/JEIT240957
[摘要](260) [HTML全文](211) [PDF 1725KB](56)
摘要:
随着低轨卫星网络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程度日益趋深,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更加凸显。该文旨在综述低轨卫星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御技术。该文首先概述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情况,不同于现有综述侧重于物理层安全的现状,该文针对低轨卫星网络安全问题,特别是网络层安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该文详细介绍了低轨卫星网络的体系架构、独有的网络特征和脆弱性,并分析了其脆弱性机理,系统地介绍了低轨卫星网络面临的不同威胁手段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防御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未来低轨卫星网络的安全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面向多谱段的目标跟踪补丁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
马佳义, 向昕宇, 燕庆龙, 张浩, 黄珺, 马泳
2025, 47(6): 1623-1632.   doi: 10.11999/JEIT240891
[摘要](306) [HTML全文](140) [PDF 5147KB](71)
摘要:
当前面向跟踪器的对抗样本生成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见光谱段,无法在多谱段条件下实现对跟踪器的有效攻击。为了填补这一空缺,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谱段的目标跟踪补丁式对抗样本生成网络,有效提升了对抗样本在多谱段条件下的攻击有效性。具体来说,该网络包含对抗纹理生成模块与对抗形状优化策略,对可见光谱段下跟踪器对目标纹理的理解进行语义干扰,并显著破坏对热显著目标相关特征的提取。此外,根据不同跟踪器的特点设计误回归损失和掩膜干扰损失对多谱段跟踪模型补丁式对抗样本生成提供指引,实现跟踪预测框扩大或者脱离目标的效果,引入最大特征差异损失削弱特征空间中模版帧和搜索帧间的相关性,进而实现对跟踪器的有效攻击。定性和定量实验证明该文对抗样本可以有效提升多谱段环境下对跟踪器的攻击成功率。
遥感图像中不确定性驱动的像素级对抗噪声检测方法
要旭东, 郭雅萍, 刘梦阳, 孟钢, 李阳, 张浩鹏
2025, 47(6): 1633-1644.   doi: 10.11999/JEIT241157
[摘要](198) [HTML全文](93) [PDF 3988KB](31)
摘要:
现有对抗防御策略大多针对特定攻击方式进行对抗样本判别,计算复杂度高、迁移性差,且无法实现噪声的像素级检测。对于大尺寸遥感图像,对抗噪声往往集中于局部关键地物区域。为此,该文结合对抗噪声高不确定性特征,面向遥感图像提出一种不确定性驱动的像素级对抗噪声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带蒙特卡罗批归一化的特征提取网络,通过多次前向传播生成蒙特卡罗样本,并将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作为输出图像和不确定性图。依据输出图像的均方误差判断其是否属于对抗样本,若属于则进一步结合不确定性图实现多种类型对抗噪声的像素级检测。在遥感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对抗噪声,并在不同攻击方式下展现出强鲁棒性与良好的泛化性能。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引擎的可演进星群智能任务规划
杜永浩, 黎磊, 徐世龙, 陈名, 陈盈果
2025, 47(6): 1645-1657.   doi: 10.11999/JEIT240974
[摘要](172) [HTML全文](101) [PDF 2829KB](38)
摘要:
自21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遥感卫星已成为国土资源普查以及防灾减灾的关键资源。然而,点群、多频和大区域等复杂目标需求的涌现、卫星资源的差异化以及多类复杂目标一体化调度,对现有卫星任务规划技术提出了挑战。针对该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可演进星群智能任务规划引擎架构,以解决异构星群多元目标的一体化调度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模型与算法,实现了“约束-决策-收益”模型的解耦,开发了“全局演化+局部搜索+数据驱动”的优化算法模块。在模型层面,通过目标分解来生成标准任务,并构建了多元复杂目标调度模型。在算法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模型演化的学习型模因算法(LMA),包括初始解生成策略、全局优化策略及通用化邻域搜索算子模板,增强了解的多样性和全局探索能力。此外,通过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和动态多阶段快速插入策略满足了动态调度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求解质量和速度上均优于经典算法和先进算法,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消融实验验证了初始解生成策略、双模型演进及数据驱动策略的有效性。在不同难度的场景中,该算法能够快速提供高质量的调度方案,展示了其在航天任务调度中的应用潜力。
针对多模态遥感数据的自监督策略模型预训练方法
刁文辉, 龚铄, 辛林霖, 申志平, 孙超
2025, 47(6): 1658-1668.   doi: 10.11999/JEIT241016
[摘要](259) [HTML全文](59) [PDF 8194KB](40)
摘要:
随着遥感领域以及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自监督学习能够通过掩码-重建的方式实现基于未标注遥感数据的模型训练。然而,现有的掩码策略更多基于空间特征建模,而忽略了光谱特征建模,导致光谱数据不能充分挖掘其光谱维度信息问题。为了充分挖掘不同模态遥感数据信息,该文通过探索遥感成像机理和数据特性,构建了支持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探测雷达(LiDAR)数据和高光谱(HSI)数据输入的基于掩码自编码器(MAE)自监督学习的预训练基础模型,通过空间分支随机掩码像素块重建缺失像素以及光谱分支随机掩码频谱通道重建通道,使模型能够有效表征多模态遥感图像数据的空间特征以及光谱特征,进而提升了像素级地物分类的精度。该文为了验证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针对两个公开的数据集进行了分类实验,均证明了该模型训练方法的优越效果。
融合遥感指数协同推理的地表异常检测方法
王立波, 高智, 王桥
2025, 47(6): 1669-1678.   doi: 10.11999/JEIT240882
[摘要](245) [HTML全文](71) [PDF 2613KB](44)
摘要:
地表异常检测是遥感图像处理领域颇具挑战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地表异常样本搜集困难,可训练样本稀缺。另一方面,地表异常场景类内差异大,类间相似性高,分类混淆问题突出。因此,该文提出一种融合遥感指数协同推理的地表异常检测方法(DeepIndex)。DeepIndex在大规模预训练视觉语言模型基础上,设计轻量级自适应微调模块,实现少样本高效学习。同时,DeepIndex引入具有物理机理的遥感指数先验辅助模型推理,改善分类混淆问题。为了验证方法有效性,该文构建了一个多光谱地表异常检测数据集(MS-ESAD),包含2 768张多光谱遥感图像,红、绿、蓝、红外等6个波段以及野火、绿潮、蓝藻3种地表异常类型。DeepIndex在MS-ESAD和NWPU45数据集上均表现优异,在少量样本训练(20%)条件下,分别取得92.36%和94.39%的分类精度。同时,消融实验表明,融合遥感指数协同推理能够显著改善模型分类混淆问题。
稀疏视角下基于几何一致性的神经辐射场卫星城市场景渲染与数字表面模型生成
孙文博, 高智, 张依晨, 朱军, 李衍璋, 路遥
2025, 47(6): 1679-1689.   doi: 10.11999/JEIT240898
[摘要](168) [HTML全文](83) [PDF 3245KB](20)
摘要:
卫星遥感提供了全球、连续、多尺度的地表观测能力。近年来,神经辐射场(NeRF)因其连续渲染和隐式重建特性,在自动驾驶与大场景重建等领域表现出良好鲁棒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NeRF在卫星对地观测中的应用效果有限,主要因其训练需大量多视角图像,而卫星影像获取受限。在视角稀疏时,模型易对训练视角过拟合,导致新视角下性能下降。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在NeRF的训练过程中引入场景深度与表面法线的几何约束,旨在提升在稀疏视角条件下的渲染与数字表面模型(DSM)生成能力。通过在DFC2019数据集上进行广泛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几何约束的NeRF模型在稀疏视角条件下的新视角合成和DSM生成任务上均取得了领先的结果,显示出其在稀疏视角条件下卫星观测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基于图网络的遥感地物关系表达与推理的地表异常检测
刘思琪, 高智, 陈泊安, 路遥, 朱军, 李衍璋, 王桥
2025, 47(6): 1690-1703.   doi: 10.11999/JEIT240883
[摘要](131) [HTML全文](39) [PDF 6650KB](15)
摘要:
遥感地物间的语义关系可以表征地物间的相互影响与结构信息,对地表的灾害检测与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遥感地物关系提取方法多依赖于目标检测,定位精度有限,且关系预测网络主要局限于注意力机制、卷积网络,难以有效建模复杂拓扑关系。此外,公开规范的遥感地物关系数据集的缺乏也进一步制约了该领域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建立了遥感地物语义关系数据集,并采用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关系预测模型,准确提取遥感场景中蕴含的地物关系。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地物实例定义了遥感地物关系描述体系,结合地物类别和拓扑信息标注地物间的语义关系,构建了遥感地物语义关系数据集。其次,引入先进的图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关系预测,通过子图采样和超参数优化,有效提升了模型在遥感场景下的性能。通过上述方法,该文建立了一个小型的遥感地物语义关系数据集,探索了图神经网络在遥感地表异常场景中地物关系提取的应用。在遥感地物关系描述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模型不仅在验证集的评估指标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还在灾害异常场景中的实验中检测到灾害前后地物关系的显著变化,加强了对灾害场景地表异常的理解能力。
外辐射源雷达非零频杂波抑制方法
陈刚, 苏思元, 王俊, 靳一, 徐常志, 张萌, 付世伟
2025, 47(6): 1704-1711.   doi: 10.11999/JEIT241018
[摘要](162) [HTML全文](38) [PDF 2743KB](40)
摘要:
在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不仅存在很强的直达波和零频多路径杂波,同时还存在非零频的杂波干扰。这些非零频杂波的多普勒频率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利用常规的杂波对消算法很难抑制掉。针对回波通道中的非零频杂波抑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外辐射源雷达杂波抑制方法,在构建零频和非零频两种杂波子空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代价函数并求解最优的杂波对消权值,实现零频和非零频杂波抑制。计算机仿真和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持与现有方法相同杂波抑制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杂波对消算法的运算量。
航天器姿态系统的分数阶滑模容错控制器设计
张猛, 王利楠, 郑德智, 伊枭剑
2025, 47(6): 1712-1722.   doi: 10.11999/JEIT250025
[摘要](112) [HTML全文](37) [PDF 2656KB](23)
摘要:
为解决执行器故障、外部干扰和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导致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航天器姿态系统有限时间容错控制方法。通过对航天器姿态故障模型的分析,将执行器故障、惯性矩阵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干扰建模为集中干扰,并设计了有限时间观测器来补偿这些集中干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分数阶滑模容错控制器,以确保航天器的姿态角和角速度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跟踪。最后,该文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并通过与现有算法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框架的有效性。
面向GEO SAR图像的海上区域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吴一凡, 黄丽佳, 严朝保, 张冰尘
2025, 47(6): 1723-1733.   doi: 10.11999/JEIT240906
[摘要](157) [HTML全文](60) [PDF 2592KB](35)
摘要: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具有宽覆盖、高重访、近凝视等成像优势,具备对广域海场景运动目标的长时间监测能力。然而,运动目标在图像中严重偏移且剧烈散焦,对GEO SAR海上区域运动目标检测造成困难,主要包括2个关键问题:(1) 超长的合成孔径时间、超慢的星地相对速度会导致运动目标严重散焦;(2) 超大幅宽图像、陆海目标混淆增加了运动目标检测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分析了GEO SAR动目标的位置偏移以及相位误差等影响,根据影响特点提出一种面向GEO SAR图像的海面运动目标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通过图像预处理步骤对整幅图像进行分块处理和降采样滤波,以提高计算效率、增强信杂比,使运动目标的特征更加突出、在复杂背景中更加显著。该检测方法通过条件扩散检测网络,将预处理后的GEO SAR图像作为条件编码输入,约束检测结果的生成,得到运动目标分割掩码;通过设计密集交互模块,实现分割图与原始数据在潜在空间中的多尺度特征耦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处理的计算复杂度,同时提高图像的信杂比。基于仿真数据,在广域海场景中,所提的动目标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GEO SAR图像中海面区域的动目标。
基于目标语义提示与双注意力感知的遥感图像文本检索方法
田澍, 张秉熙, 曹林, 邢相薇, 田菁, 沈博, 杜康宁, 张晔
2025, 47(6): 1734-1746.   doi: 10.11999/JEIT240946
[摘要](106) [HTML全文](41) [PDF 10664KB](29)
摘要: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场景复杂、语义信息丰富多样且目标尺度多变,容易引起特征空间中不同类别目标的图像特征分布混淆,导致模型难以高效捕获遥感目标文本语义与图像特征的潜在关联,进而影响遥感图像文本检索的精度。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基于目标语义提示与双注意力感知的遥感图像文本检索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空间-通道协同注意力,利用空间-通道维度注意权重交互捕捉图像全局上下文特征。同时,为了实现遥感图像显著目标信息的多粒度精准表征,模型通过所构建的基于自适应显著性区域目标感知注意力机制,通过动态多尺度目标特征加权聚合,提升对目标局部区域显著性特征聚焦响应。此外,该文设计了目标类别概率先验引导策略,对文本描述进行目标类别语义词频统计,以获取高概率先验目标语义信息,进而指导在跨模态共性嵌入空间中的图像特征聚类,最终实现高效准确的图像-文本特征对齐。该方法在RSICD与RSITMD两组遥感图像文本检索基准数据集上开展实验评估。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方法在检索精度指标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优势。
基于多模态的小样本遥感影像地物分类模型
周维, 魏名安, 许海霞, 伍志明
2025, 47(6): 1747-1761.   doi: 10.11999/JEIT241057
[摘要](123) [HTML全文](100) [PDF 10316KB](23)
摘要:
针对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大、标注困难、类别融合适配度弱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文本多模态融合的小样本语义分割网络模型(FSSNet),采用编解码结构,编码器提取、语义对齐图像-文本多模态特征,并引入类别信息融合模块、实例信息提取模块。其中利用相关性原理设计基于对比语言-图像预训练(CLIP)模型的类别信息融合模块以增强查询图像与支持图像、文本间类别的适配;利用支持图像的实例目标区域作为先验提示,设计基于改进金字塔特征网络(IFPN)的实例信息提取模块,以提高查询图像目标区域分割的完整性。解码器引入多尺度特征融合的语义聚合模块,聚合类别信息、多尺度实例位置信息和查询图像特征,准确识别地物语义类别。在小样本语义分割数据集PASCAL-5i,公共遥感影像地物分类数据集LoveDA, Postdam和Vaihingen进行实验,该文FSSNet模型在PASCAL-5i数据集上的1-shot, 5-shot的平均交并比(mIoU)精度超越多信息聚合网络(MIANet),优于最佳水平(SOTA)模型分别为2.29%, 1.96%;在数据集LoveDA, Postdam和Vaihingen上的mIoU精度,优于SOTA模型分别为2.1%, 1.4%, 1.9%。在水利工程实际场景构建数据集HERSD,并进行实验,该文FSSNet模型的mIoU精度高于SOTA模型1.89%。结果表明该文FSSNet模型在遥感影像小样本地物分类、水利实际场景具有更高的分类识别精度。
基于无意调相边带信息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
黄湘松, 王振, 潘大鹏, 赵一洋
2025, 47(6): 1762-1771.   doi: 10.11999/JEIT240774
[摘要](72) [HTML全文](32) [PDF 4420KB](15)
摘要:
无意调相是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中的关键信息,能够提供细微的相位变化信息,捕捉到不同辐射源的微小差异,在区分具有相似硬件结构的雷达辐射源时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同一厂家生产的同型号辐射源无意调相特性区分性不明显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无意调相边带信息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个体识别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无意调相特性中的边带信息,增强不同辐射源个体间的差异性,并引入双路循环膨胀卷积网络增加神经网络感受野。实验实测数据显示,该方法在信噪比为5 dB的条件下,仍能对10台同型号的辐射源实现87.58%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对比1维残差网络,识别精度提高了21.41%。
发射站未知下多基地外辐射源运动目标两阶段约束加权最小二乘定位算法
左燕, 陈王蓉, 彭冬亮
2025, 47(6): 1772-1781.   doi: 10.11999/JEIT240664
[摘要](109) [HTML全文](45) [PDF 2218KB](23)
摘要:
针对发射站位置与速度未知时的运动目标定位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两阶段定位算法。首先,利用直接路径时间迟延和多普勒频移量测构建一个基于约束加权最小二乘(CWLS)模型获得发射站的位置和速度。然后,将发射站位置和速度估计值代入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联合模型,建立基于CWLS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估计模型,利用拟牛顿法求解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显示所提算法定位性能达到克拉美罗下界(CRLB)。
一种高效轻量级网络的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王旭东, 吴嘉欣, 陈斌斌
2025, 47(6): 1782-1791.   doi: 10.11999/JEIT240848
[摘要](264) [HTML全文](124) [PDF 3771KB](69)
摘要:
针对低信噪比(SNRs)下低截获概率(LPI)雷达脉内波形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分析(TFA)、混合扩张卷积(HDC)、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和GhostNet网络的LPI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旨在提升LPI雷达信号的识别性能。该方法先从信号预处理角度给出一种适合LPI雷达信号的时频图像增强处理方法,并基于双时频特征融合技术,有效提升了后续网络对LPI雷达信号脉内调制的识别准确率。接着改造了一种高效轻量级网络,用于对LPI雷达脉内调制信号识别,该网络在GhostNet基础上,结合HDC和CBAM,形成了改进型GhostNet,扩大了特征图的感受野并增强了网络获取通道和位置信息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8 dB信噪比下,该方法的雷达信号识别准确率依然能够达到98.98%,并在参数数量上也优于对比网络。该文所提方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显著提高了LPI雷达脉内波形识别的准确率,为LPI雷达信号识别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多尺度特征注意力网络下的卫星信号识别研究
李云, 杨松林, 邢智童, 吴广富, 马豪
2025, 47(6): 1792-1802.   doi: 10.11999/JEIT250126
[摘要](154) [HTML全文](58) [PDF 1986KB](45)
摘要:
针对卫星通信信号调制识别难题以及忽略不同频率和时间尺度特征的融合问题,该文提出多尺度特征注意力网络模型。该模型融合去噪卷积模块和多尺度全局感知模块,利用多尺度膨胀卷积和空间金字塔池化,结合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有效捕捉不同频率和时间尺度特征。实验表明,在典型莱斯信道及数字视频广播卫星第2代标准信号制式下,该模型在[0, 5] dB区间内,对QPSK等卫星典型调制信号的类间识别率达到96.8%,性能优于传统模型的同时,参数量以及单周期训练时间显著减少,并且在低信噪比下仍保持高识别精度,充分验证了模型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扩展式博弈的组网雷达功率分配方法研究
叶方, 戚昌龙, 孙柳晴, 李一兵
2025, 47(6): 1803-1815.   doi: 10.11999/JEIT241131
[摘要](88) [HTML全文](53) [PDF 2455KB](10)
摘要:
组网雷达已成为对抗电子干扰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干扰机集群化智能化发展,组网雷达在突防对抗中只能观测到部分信息,严重影响了对突防目标的检测性能。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式博弈的组网雷达功率分配方法。该方法首先构造了组网雷达功率分配和对抗信息缺失模型,并结合扩展式博弈原理,建立了面向功率分配的扩展式博弈模型,在该博弈中,组网雷达可以通过信息集聚合对抗中不可观测的干扰机信息。在求解该文所构建博弈模型时,采用深度虚拟遗憾最小化算法(Deep CFR),其通过结合深度学习与虚拟遗憾最小化,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在求解扩展式博弈中的存储与计算瓶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部分观测信息约束条件下能有效对组网雷达进行功率分配,提高其对突防目标的检测概率。
外源雷达信道多普勒信息稀疏表示模型和目标探测方法
赵志欣, 林应运, 郑怡群, 周辉林
2025, 47(6): 1816-1825.   doi: 10.11999/JEIT250076
[摘要](92) [HTML全文](33) [PDF 2904KB](29)
摘要:
近年来,基于时域或子载波域数据的稀疏表示理论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外源雷达目标探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提高目标参数的分辨率。然而该应用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一方面较高分辨率要求下构建稀疏字典时,不仅需具有较长相干积累时间的参考信号样本,稀疏字典的矩阵维度也随之变高进而导致稀疏重建的计算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现有的稀疏模型大都未考虑直达波或强多径等杂波对弱目标回波的掩盖问题,对于杂波中的较低信噪比目标重建结果不稳定。在此基础上,该文利用OFDM波形外源雷达的信道多普勒信息,提出了一种不仅字典矩阵具有较低稀疏字典维度、可离线生成,且可实现杂波抑制的稀疏表示模型,利用该模型不仅可一次稀疏优化求解生成距离多普勒图实现目标探测,还能降低稀疏重建的迭代次数要求。最后基于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相较于时域或有效子载波域数据稀疏模型的目标探测性能优势。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星间伪码测距建模与仿真分析
孙晨颖, 姚未来, 梁新栋, 贾建军
2025, 47(6): 1826-1836.   doi: 10.11999/JEIT250121
[摘要](172) [HTML全文](71) [PDF 4282KB](33)
摘要:
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时延干涉算法(TDI)对米级精度星间距数据的需求,基于激光链路建立星间绝对距离测量系统。该文以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为背景,通过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星间测距的实现原理,设计了基于伪随机码(PRN)低深度相位调制的星间测距模型,分析了测距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直接数字合成器(DDS)模拟外差干涉信号,进行了伪码测距系统的FPGA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可获得的理论测距精度可达厘米量级,达到了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米级精度需求。该激光测距方案对卫星导航和天基引力波探测的工程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孪生网络辅助下多域特征融合的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方法
李宁, 王赞, 舒高峰, 张庭玮, 郭拯危
2025, 47(6): 1837-1849.   doi: 10.11999/JEIT240797
[摘要](232) [HTML全文](96) [PDF 6448KB](58)
摘要:
针对目前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方法在低干噪比下识别精度低和训练样本难以高效获取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孪生网络辅助下多域特征融合的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方法。首先,为了实现低干噪比下干扰特征的有效提取,构建了一种多域特征融合子网络;具体地,结合半软阈值函数和注意力机制,提出半软阈值收缩模块,以有效提取时域特征,避免手工提取阈值的不足,同时引入多尺度卷积模块和注意力模块,以增强时频域特征提取能力。然后,为了降低识别模型对样本的依赖,设计了一种权值共享的孪生网络,通过对比样本间相似度扩大训练次数,以解决样本不足问题。最后,联合改进的加权对比度损失函数、自适应交叉熵损失函数和3元组损失函数,实现干扰特征的类内聚集、类间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在干噪比为–6 dB且每类干扰为20个训练样本时,对10种典型有源干扰的识别率达到96.88%。
雷达、导航、阵列信号处理
结合相似度预测和阈值自动求解的开集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点云步态识别方法
杜兰, 李逸明, 薛世鲲, 石钰, 陈健, 李真芳
2025, 47(6): 1850-1863.   doi: 10.11999/JEIT241034
[摘要](200) [HTML全文](87) [PDF 3652KB](56)
摘要:
现有的雷达步态识别方法多局限于闭集设置,即假设测试阶段的所有身份类别均已包含在模板库中,不适用于库内已知身份类别和库外未知新身份类别共存的真实开放识别环境。针对非完备身份类别模板库条件下的步态识别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相似度预测和阈值自动求解的开集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点云步态识别方法。在点云特征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对潜在未知类相似度得分分布的先验认知,设计了一种伪开放环境训练策略来学习相似度预测网络,提升相似度得分空间中已知类别与未知类别的鉴别性;最后,阈值自动求解模块通过极值理论对相似度得分的极值分布进行概率拟合,并通过最小虚警与漏检准则实现未知类拒判阈值的准确求解。基于实测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在开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识别稳健性。
无线通信与物联网
智能反射表面辅助通信中的码本攻击和伪装方法
李润宇, 彭薇, 周健龙
2025, 47(6): 1864-1872.   doi: 10.11999/JEIT240991
[摘要](161) [HTML全文](56) [PDF 3335KB](21)
摘要:
智能反射表面(I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无线信道,在提升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然而,无线通信系统引入IRS进行安全辅助的同时,也引入了与IRS自身相关的安全问题。如果IRS的实时码本遭到恶意用户窃取,恶意用户可以推测出基站(BS)至IRS的波束方向,从而对其他合法接入的用户实施高效而隐蔽的窃听。该文首先提出根据窃取到的实时码本推测BS-IRS波束方向的方法。随后,针对这种码本攻击提出码本伪装方法,即部分IRS单元仅有相位,但并不辐射能量,属于未被激活的状态,其余IRS单元正常工作,属于激活态。伪装后的码本可以误导窃听者对BS-IRS信道的波束方向作出误判。为了确定伪装码本的拓扑结构和相位配置,该文采用了分割排序算法(DaS)和禁忌搜索算法(TS),使得伪装码本的保密速率最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码本伪装方法能有效误导恶意用户,使其在窃听方向上的信号增益近似为0。
基于直达路径信号残差和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非视距信号识别方法
倪雪, 曾海彧, 杨文东
2025, 47(6): 1873-1884.   doi: 10.11999/JEIT240960
[摘要](98) [HTML全文](46) [PDF 2593KB](23)
摘要:
非视距(NLOS)误差是限制超宽带定位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快速准确识别出NLOS信号成为提高超宽带定位准度的前提。该文基于信道冲激响应提出了一种新型信号特征参数:直达路径(DP)信号残差,与文献提出的9个典型波形特征参数组合成不同的特征组合用于表征信号,基于此,为了使识别方法兼具样本获取成本低、环境适应能力好的特点,该文以构建在单个环境下采集单类信号数据作为分类模型的训练样本,在识别其它场景NLOS信号中有更好性能的方法为目的,设计了一种带DP信号残差训练的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VDD)的识别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将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特征提取技术引入SVDD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反向扩维的深度支持向量数据描述(DSVDD)的NLOS信号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带DP信号残差训练的 DSVDD方法只需在单个场景采集单类信号样本,且在训练集和测试集采集自不同场景时实现了 85%以上的准确率,较只使用典型波形特征训练的SVDD提升了10%以上。
高速网络中优先级敏感的每流大小测量
高国举, 周少龙, 孙玉娥, 黄河
2025, 47(6): 1885-1895.   doi: 10.11999/JEIT240834
[摘要](88) [HTML全文](40) [PDF 4121KB](23)
摘要:
高速网络中的流量测量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内存资源下,Sketch能够保持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吞吐量,因此在流量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大多数现有的Sketch忽略了流之间的优先级差异。优先级敏感Sketch是一种新兴的Sketch,旨在为不同优先级的流量提供不同的测量精度。目前已有的优先级敏感Sketch很难在处理速度与高优先级测量精度之间取得良好平衡。为此,该文提出EssentialKeeper算法,该算法结合优先级敏感哈希与布谷鸟哈希的优势。优先级敏感哈希通过差异化处理不同优先级的流,确保大量低优先级流能够得到快速处理;布谷鸟哈希则最大限度地将高优先级流信息记录在高优先级部分,从而在保持高优先级流的高测量精度的同时,维持较高的吞吐量。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最先进的优先级敏感Sketch相比,EssentialKeeper在高优先级流上的准确率平均提高58.5%,F1分数平均提高13.3%,同时可保证较高的吞吐量。
密码学与网络信息安全
本地差分隐私下基于混合分布的真值发现算法
张朋飞, 安建隆, 程祥, 张治坤, 孙笠, 张吉, 朱伊波
2025, 47(6): 1896-1910.   doi: 10.11999/JEIT240936
[摘要](212) [HTML全文](96) [PDF 2832KB](20)
摘要:
移动群智感知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众多质量不同的感知数据中发现“真值”。为解决真值发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现有方法通常结合本地差分隐私技术来对工人提交数据进行保护。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数据中存在的表示工人质量的高斯噪音对噪音“真值”的准确度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直接采用拉普拉斯机制进行隐私保护会由于拉普拉斯分布的随机性和无界性导致大量噪音注入。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分布的本地差分隐私真值发现算法(MOON)。该算法结合了工人质量的高斯噪音和隐私保护的拉普拉斯噪音,通过优化混合噪音模型,设计求解算法以提高“真值”精度。理论分析表明,MOON在保证隐私保护的同时,具有较低的计算和通信复杂度。在两个真实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最新成果,在增加较少计算开销的前提下,MOON在求得的“真值”精度上提高了20%。
TTRC-ABE:可追踪可撤销的基于循环代数带误差学习问题的格基属性加密方案
刘媛, 王励成, 周永彬
2025, 47(6): 1911-1926.   doi: 10.11999/JEIT240997
[摘要](155) [HTML全文](87) [PDF 2996KB](25)
摘要:
格基属性加密方案兼具了格密码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优势和属性基加密细粒度访问控制灵活授权的优势,是格密码研究的热点。已有的基于带误差学习问题/环上带误差学习问题(LWE/RLWE)的格基属性加密方案存在不支持叛逆者追踪与撤销的问题,即当解密密钥泄露时,无法准确确认用户的身份并及时撤销该叛逆用户,此外,访问策略中的属性可能会暴露敏感信息,需要对用户属性隐私进行保护。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基于2022 年国际密码学顶刊(JoC)上提出的循环代数LWE(CLWE)问题,提出一种支持叛逆用户追踪与撤销,并同时保护属性隐私的格基属性加密方案。该方案通过将用户唯一身份信息全局标识(GID)与完全二叉树的叶子节点值绑定,并根据解密密钥中的GID跟踪恶意用户,进而通过更新撤销列表和密文,实现叛逆者的追踪和撤销;另外,通过利用2维(属性标签,属性值)属性结构代替传统的1维(属性值)属性结构,并结合半访问策略结构和循环代数上的扩展型Shamir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对用户的属性值进行隐藏,进而防止用户属性隐私泄露;最后,该方案在标准模型中被证明是安全的。性能分析表明,与其他相关格基属性加密方案相比,该方案的系统公钥尺寸、密文尺寸、平均意义下的密文膨胀率较小,且支持叛逆者的追踪撤销和属性隐私保护。
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
面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分类的多分辨率时空融合图卷积网络
宋笑影, 郝春雨, 柴利
2025, 47(6): 1927-1936.   doi: 10.11999/JEIT240872
[摘要](104) [HTML全文](57) [PDF 2911KB](30)
摘要:
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的精准分类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对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基于图卷积网络(GCNs)的方法通常采用单一分辨率空间特征,忽视了多分辨率下的空间信息以及时间信息。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该文提出一种多分辨率时空融合图卷积网络(MSTF-GCN)。在多个分辨率空间下构建多个大脑功能连通性网络,使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提取最优空间特征。为了保留全局时间信息并使网络具有捕获信号不同层次变化的能力,将全局时间信号及其差分信号输入到时间卷积网络中学习复杂时间维度的依赖关系,提取时间特征。结合时空信息构建群体图,利用多通道图卷积网络灵活地融合不同分辨率的群体图数据,最后融入非成像数据信息生成有效的多通道多类型时空融合分类特征,有效提升了MSTF-GCN模型的分类性能。将MSTF-GCN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分类识别,在ADHD-200数据集两个成像站点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了75.92%和82.95%,实验结果优于已有的流行算法,验证了MSTF-GCN的有效性。
基于中心锚困难三元组损失和多视图特征融合的三维模型分类
高雪瑶, 张澐凯, 张春祥
2025, 47(6): 1937-1949.   doi: 10.11999/JEIT240633
[摘要](92) [HTML全文](44) [PDF 3935KB](18)
摘要:
多视图可以全面表征3维模型的视觉特性以及潜在的空间结构信息,但现有方法容易忽视不同视图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中心锚困难3元组损失和多视图特征融合的3维模型分类方法。首先,以3维模型的多视图集为输入,利用深度残差收缩网络(DRSN)提取视图特征并融合2维形状分布特征D1, D2和D3得到视图融合特征;其次,根据3维模型视图融合特征,通过香农熵来衡量视图分类的不确定性,并将3维模型的多视图按视图显著性由高到低排序;然后,搭建基于注意力-长短期记忆网络(Att-LSTM)的3元组多视图特征融合网络,利用LSTM学习多视图之间的上下文信息,并融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充分捕捉多视图间的相关信息;最后,引入度量学习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中心锚困难3元组损失(CAH Triplet Loss),并联合交叉熵损失(CE Loss)来优化多视图特征融合网络,减小同类样本、增大异类样本在特征空间上的距离,加强网络对3维模型区分性特征的学习。实验表明:该方法在3维模型数据集ModelNet10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3.83%,分类性能突出。
基于层次网络的多任务学习鱼道水位预测方法
苏新, 秦子健, 吕嘉, 秦鸣宇
2025, 47(6): 1950-1965.   doi: 10.11999/JEIT241003
[摘要](141) [HTML全文](78) [PDF 7200KB](27)
摘要:
传统的鱼道(FP)监测系统为鱼类迁徙研究和水生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但仍面临诸如数据处理繁琐、监测覆盖范围有限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干扰等问题。为此,该文提出层次网络鱼道监测系统(HNFMS),旨在减轻水坝建设对鱼类迁徙的负面影响,提升鱼道的生态功能。为确保该系统的高效应用,并促进鱼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该文进一步开发了基于辅助序列的多任务学习模型——自适应序列自组织映射变换(AS-SOMVT)。该模型用于鱼道水位的实时、多维度预测,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环境下的水位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在水位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提升,能够为生态保护和鱼道水资源管理提供更为精确的支持。
考虑视图可信度的用户多模态意图识别方法
杨颖, 杨艳秋, 余本功
2025, 47(6): 1966-1975.   doi: 10.11999/JEIT240778
[摘要](181) [HTML全文](86) [PDF 1467KB](42)
摘要:
在人机交互的闲聊型对话中,准确理解用户多模态意图有助于机器为用户提供智能高效的聊天服务。当前的用户多模态意图识别方法面临着跨模态信息交互性与模型不确定性的挑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可信多模态意图识别方法。考虑用户意图表达时的文本、视频和音频等数据的异质性,通过模块特定编码模块,生成单模态特征视图;为了捕捉跨模态间的互补性和长距离依赖性,通过跨模态交互模块,生成跨模态特征视图;为了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设计一个多视图可信融合模块,考虑每个视图的可信度进行主观意见的动态融合,基于主观意见的Dirichlet分布,设计一种组合优化策略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在多模态意图识别数据集MIntRec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模型相比,该文方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分别提升了1.73%和1.1%。该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多模态意图识别的效果,而且能够对每个视图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行度量,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CFS-YOLO:一种利用粗细粒度搜索与焦点调制的早期火灾检测方法
方贤进, 姜雪凤, 徐留权, 方仲毅
2025, 47(6): 1976-1991.   doi: 10.11999/JEIT240928
[摘要](392) [HTML全文](231) [PDF 7104KB](87)
摘要:
早期阶段火灾的目标较小,且易受到遮挡、类火物体的干扰。Faster RCNN, YOLO等火灾检测模型因参数量过大导致推理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实时检测;早期火灾边缘和颜色特征在模型中丢失,造成检测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粗细粒度搜索与焦点调制的早期阶段火灾识别模型CFS-YOLO。通过粗粒度搜索优化特征提取网络,最大化提高推理速度,细粒度搜索用于获取早期火灾的边缘和颜色信息,避免特征信息丢失。采用焦点调制注意力机制,精准地处理关键信息,有效减少干扰。引入一种新型损失函数ShapeIoU,以进一步提高模型收敛速度和检测准确性。在真实火灾场景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CFS-YOLO的检测精度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98.23%和98.76%。相较于基准模型,所提出的CFS-YOLO参数量降低14.7M,精度、召回率和F1分别提高13.33%, 4.96%和9.36%,fps达到75,验证了CFS-YOLO在满足高精度的同时,达到了较高的推理速度,实现了实时检测。与一系列主流模型相比,该文模型的检测精度和速度均表现出优异性能。
去噪扩散模型驱动的纹理增强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
王洪雁, 彭俊, 杨凯
2025, 47(6): 1992-2004.   doi: 10.11999/JEIT240975
[摘要](95) [HTML全文](73) [PDF 4966KB](7)
摘要:
针对现有融合算法在处理多源数据时未能充分结合纹理细节和色彩强度信息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去噪扩散模型驱动的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所提方法通过去噪扩散网络提取多尺度空时特征,并结合高频特征增强红外图像边缘信息,利用双向多尺度卷积模块和双向注意力融合模块确保全局信息的充分利用和局部细节的精确捕捉。同时,模型采用自适应结构相似性损失、多通道强度损失和多通道纹理损失对网络进行优化,增强结构一致性,平衡图像色彩和纹理信息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有效地保留源图像的纹理、色彩和特征信息,融合效果更符合人类视觉感知。
基于门控机制的并行CNN-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多参数欺骗干扰检测方法
庄学彬, 牛犇, 林子健, 张林杰
2025, 47(6): 2005-2014.   doi: 10.11999/JEIT240977
[摘要](220) [HTML全文](95) [PDF 5796KB](57)
摘要:
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卫星导航信号极易受到欺骗干扰,因此有必要对欺骗干扰进行检测。针对多种欺骗干扰场景下,单一参数欺骗检测方法不通用、不够鲁棒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门控机制的并行CNN-Transformer神经网络(PCTN)的多参数欺骗干扰信号检测算法,用于检测接收机是否受到欺骗信号的干扰。该算法考虑了欺骗干扰在跟踪阶段对接收机各参数的影响,并从中提取出多个特征信息组成多维时间序列。对序列进行预处理后,利用PCTN网络提取序列的时间前后联系和多个维度上的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TEXBAT数据集以及实采数据集上分别取得了99%和94.5%以上的总体检测率,能够有效提升多场景下欺骗干扰检测算法的通用性和泛化性。
电路与系统设计
一种高品质因子模态局域化MEMS电场传感器
王贵杰, 储昭志, 杨鹏飞, 冉莉芳, 彭春荣, 李建华, 张波, 闻小龙
2025, 47(6): 2015-2022.   doi: 10.11999/JEIT241008
[摘要](169) [HTML全文](148) [PDF 3396KB](26)
摘要:
高性能微机电系统电场传感器是大气电场及非接触电压测量的核心部件,模态局域化效应可显著提升传感器的分辨力等性能,是电场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基于弱耦合的谐振系统在品质因子较低时会出现模态混叠现象,难以读取有效振幅信息。该文提出一种高品质因子的新型模态局域化MEMS电场传感结构,采用双端音叉设计和T形系绳固定锚点的结构以减少能量损耗,实现了高品质因子和高分辨力,有效避免了模态混叠现象。对该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制备了传感器原理样机,在\begin{document}$ {10}^{-3}\;\mathrm{P}\mathrm{a} $\end{document}气压下对传感器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0~90 kV/m电场强度范围内,电场传感器分辨力达\begin{document}$ 32\;(\mathrm{V}/\mathrm{m})/\sqrt {\mathrm{H}\mathrm{z}} $\end{document},品质因子达42 423。
编辑部公告
more >
学术动态
more >
作者服务中心
融媒体平台
more >
友情链接
more >

官方微信,欢迎关注

电子与信息学报

微信学术论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