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专题征文 | “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技术研究”专题

发布日期: 2024-03-01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题征文 | “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技术”专题


一、征文背景

根据最新的视觉网络指数(VNI)报告,到2023年,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将能够上网。到2023年,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达到53亿(占全球人口的66%),高于2018年的39亿(占世界人口的51%)。这意味着现有的5G将无法满足未来十年左右的需求,因此研究6G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意义。

未来,6G将开启智能互联时代,逐步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无缝连接与融合。随着ITU-R IMT-2030框架建议的完成,通感一体化(ISAC)已经成为6G的关键场景之一。

通过利用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传播特征,ISAC可以在同一系统中实现无线通信和无线感知两个独立的功能且互惠互利。作为一种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ISAC在实现传感和通信功能协同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硬件效率和信息处理效率,因而它的出现迅速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热切关注。

然而,ISAC理论的建立仍然具有挑战性,在感知与通信的最佳性能边界与权衡、ISAC信号处理与波形设计方案、新的收发器设计、探究ISAC与其他新兴技术(如可重构智能表面、毫米波/太赫兹、新型多址接入、反向散射通信、非地面网络等)协同等多方面仍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为了充分发挥通感一体化技术的潜力,2024年,《电子与信息学报》拟推出“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技术研究”专题以收集面向6G的ISAC技术的最新进展和贡献,现发布专题征文通知。

二、征文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

• 6G中的通感一体化信道建模

• 通感一体化的安全和隐私设计

•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资源分配优化

• 通感一体化的发射机/接收机设计

• 通感一体化的波形与信号处理设计

• 车载和无人机中的通感一体化研究

• 采用毫米波/太赫兹技术的通感一体化

• 6G中的通感一体化基础理论与性能极限

• 通感一体化系统架构/传输协议/帧设计

• 采用下一代多址接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

• 通感一体化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边缘计算

•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系统级仿真、原型设计和现场测试

• 无源器件(智能反射面、环境反向散射等)辅助的通感一体化系统

三、征稿要求

稿件类型: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注:本刊接收并鼓励投稿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论文” 征集通知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官网(http://jeit.ac.cn)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技术专题”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模板(投稿指南、模板下载)

四、时间计划

• 截稿日期: 2024年7月15日

• 录用通知: 2024年9月30日

• 最终稿件: 2024年10月15日

•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五、专题主编

• 李兴旺 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

• 刘凡   特聘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

• 杨刚   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 熊一枫 特聘副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

• 李春国 教授(东南大学)

• 冯志勇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图片
李兴旺  副教授

李兴旺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通感一体化、非正交多址接入、智能反射面通信、物理层安全、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等。曾获斯坦福大学评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1-2023年度)、IEEE TCOM优秀评审专家。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JSAC/ IEEE TWC/ IEEETCOM/ IEEE TVT/ IEEE TITS/ ICC/ Globecom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其中ESI热点论文2篇,谷歌学术引用4639次,h指数为34。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l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lEEE Systems Journal、lEEE Sensor Journal等10余个国际知名期刊编委,IEEE Internet of Things、l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等期刊客座编委。

邮箱:lixingwang@hpu.edu.cn。


图片
刘 凡  副研究员

刘凡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感知一体化,车联网与智能交通,毫米波通信等,获引5000余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7篇。玛丽·居里学者,IEEE高级会员,IEEE信号处理学会阵列信号处理专委会(SAM-TC)委员。目前担任IEEE COMML编委,IEEE OJSP编委,并任IEEEJSAC、IEEE WCM、IEEE VTM等国内外顶级期刊的客座编委。刘凡博士牵头成立了IEEE通信感知一体化新兴技术委员会(EEE ComSoc ISAC-ET),并担任首届学术主席。2021-2023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得2023年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Stephan O. Rice Prize),2023年IEEE ICC最佳论文奖,2023年IEEE/CIC ICCC最佳论文奖,2021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青年作者最佳论文奖。

邮箱:liuf6@sustech.edu.cn。


图片
杨 刚  教授

杨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6G通信、智能反向散射/反射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等。2015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21年作为第一作者获得IEEE通信学会Stephen O. Rice最佳期刊论文奖,曾获得IEEE通信学会TAOS最佳论文奖。现任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编委、IEEE Ope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Society编委、IEEE Internet of Tings Journal专刊客座编委、《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曾任通信旗舰会议IEEE GLOBECOM媒体共同主席IEEE VTC和ICCC研讨会主席。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ESI 高被引论文4篇,谷歌学术引用数40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

邮箱:yanggang@uestc.edu.cn。


图片
熊一枫 特聘副研究员

熊一枫,北京邮电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感知一体化和量子信息等。发表于信息论国际权威期刊IEEE TIT的代表性论文自刊出之月起至今均位于该期刊热点文章(Popular Articles)Top 5。曾获2023年IEEE/CIC ICCC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Globecom 2023 Track Co-chair。

邮箱:yifengxiong@bupt.edu.cn。


图片
李春国  教授

李春国,东南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无线通信与网络安全理论与关键技术、音频信号处理的人工智能算法设计。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发表国际高水平SCI学术期刊论文一百七十余篇,发表IEEE学术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论文他引四千余次。长期担任美国《IEEE消费电子汇刊》客座副编辑、英国《IET通信》副编辑、韩国《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高级编辑、日本《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副编辑。

邮箱:chunguoli@seu.edu.cn。


图片
冯志勇 教授

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频谱监测、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等。国际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论坛(NGMN)技术顾问。IEEE高级会员;IET Communication, 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等国际期刊编委。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欧盟FP6和欧盟FP7大型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在IEEE JSAC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0余篇,被接纳ITU、IEEE等国际标准化提案40余篇,形成4项国际标准。

邮箱:fengzy@bupt.edu.cn。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4-03-01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