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专题征文丨“超融合云网环境”专题征文通知

发布日期: 2025-02-17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选题背景
《电子与信息学报》2025最新专题超融合云网环境”,正式启动征文。

随着信息网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各种新兴应用在时延敏感、无错传输、远程同步等方面对网云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存算通感一体、人机物网一体、安全可信一体”的超融合云网环境,通过云网资源的协同运用来灵活高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垂直应用需求,破解基础设施统一性与应用服务多样性间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智能计算、能源、车联网等方面,目前已进入热点探索阶段。

为推动我国在自主创新的云网融合环境基础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不断发展,及时发表科研工作者取得的研究成果,《电子与信息学报》拟推出“超融合云网环境”专题,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征稿范围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超融合云网环境的基础理论与体系结构

  • 云网融合资源编排与广域调度技术

  • 新型寻址与路由技术

  • 基于领域专用大模型的云网融合控制技术

  • 超融合云网环境的安全机制

  • 异构融合多域接入技术

  • 面向典型场景的超融合云网应用

  • 其他相关方向


说明:为适应数字化转型与传播创新,学报鼓励多元化投稿形式,包括学者观点、行业长综述、前沿热点专题/专刊、数据集论文等。学报支持代码开源出版,鼓励作者提供论文的多语言版本,并依托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平台,支持附加代码、数据集、视频演示等多媒体内容,顺应“可重复研究”趋势。投稿时如遇文件大小限制,可联系编辑部。

专题编委会

1 荣誉主编

邬江兴 院士丨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网络与安全领域专家。


2 执行主编

胡宇翔 教授丨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长期从事新型网络架构研究,入选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等,制定国内外标准6项,出版专著4部。


3 专题编委(按姓氏字母)

(1) 郭泽华 研究员丨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在顶级期刊会议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三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家多个单位/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开展应用。


(2) 隆克平 教授丨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新一代网络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973/863 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共70余项,获得国际、国内专利10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 项


(3) 苏伟 教授丨北京交通大学

移动专网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GF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从事新一代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


(4) 向乔 教授丨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ACM SIGCSE China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形式化方法、可编程网络等,在计算机网络与系统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等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5) 虞红芳 教授丨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牵头承担或参加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项。


我要投稿

1  稿件要求

(1) 稿件类型: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2)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官网>>)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简要注明“超融合云网环境专题投稿”。

(3)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须知和论文模板:投稿指南>>

(4) 本刊接收并鼓励投稿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

《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论文” 征集通知


2  时间计划

(1) 截稿时间:2025年08月31日。

(2) 稿件拟录用时间:投稿后2月内(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3)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5年11月。

编辑部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87066,010-58887064;

邮箱:jeit@mail.ie.ac.cn。





《电子与信息学报》简介

《电子与信息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中文领军期刊。学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致力于发布电子与信息领域内创新性、高水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和阶段性研究进展。


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1期,平均审稿周期仅为26天,年发文量约500篇,拥有行业领先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是领域内最大且最活跃的学术社区之一。作为电子与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学报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行业发声的权威媒体。


学报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主流数据库收录。


重点报道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集成电路、芯片与传感器设计、数字与阵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与物联网、电子对抗、雷达、声呐与导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医工结合及其他电子与信息相关交叉学科。


说明:专题/专刊文章均正刊出版,正常收录






本文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公众号(ID: dzyxxxb)


编辑/马秀强
校对/融媒    审核/陈倩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评论、转载,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5-02-17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