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专题征文丨“短包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发布日期: 2025-02-12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选题背景
《电子与信息学报》2025最新专题短包通信理论与技术”,正式启动征文。

短包通信是指海量物联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场景中各类指控工控、位置报告、求救信号等短数据包的传输,在智能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无人集群、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场景和远程医疗、应急救援、空天地协同通信等特殊极端场景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受挫将会导致交通失控、工厂及城市瘫痪等严重后果。

从5G开始,无线通信就致力于为海量物联网设备间的短数据通信提供更低时延和更高可靠的通信服务。2019年底,3GPP将短包通信与优化纳入5G第二阶段的议程,并同意其将继续在后续的高级物联网(advanced Internet of things)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中,3GPP完成了RedCap的标准化工作,这是一项针对短包通信有关的中低速物联网连接的规范,它为大约100亿个物联网连接开辟了新的空间,并加速了智能物联网的到来。2023年6月,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R WP5D大会确定了六大6G关键应用场景,其中3种应用场景均与短包通信有关,分别为海量用户通信、超高可靠超低时延、泛在链接,除5G研发的高可靠低时延技术在6G研发中的后续演进技术之外,短包通信在还呈现出对高安全和低能耗的新兴需求。

短包通信同时也是北斗系统的重要特色功能,北斗短报文允许用户在没有地面网络覆盖的情况下,通过北斗卫星发送和接收简短的文字信息、语音、图片等多种形式的通信内容。此外,飞控类短数据通信也是无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因此,短包通信理论与技术是6G研发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推动相关垂直行业的发展。

由于有效数据短、网络环境复杂异构动态,面向大带宽大连接的无线通信技术手段难以适应短包通信实际需求,而现有短包通信技术手段往往彼此孤立,难以应对可靠性、时延性、安全性、能效性的融合需求。因此,探索和研究适用于多特性需求融合的短包通信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专题旨在邀请学术界、工业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识别并讨论短包通信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落地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期待此次专题能吸引从事关键任务通信、应急通信、物联网通信、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等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关注转发、踊跃投稿。


征稿范围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短包物理层通信理论与技术

  • 基础非渐近信息理论

  • 有限码长编解码理论与技术

  • 短包通信中的空-时-频自由度增强理论与技术

  • 低能耗绿色短包通信理论与技术

短包通信网及跨层协同理论与技术

  • 短包多模态智慧网络理论与技术

  •  短数据分发动态异构协同组网理论与技术

  • 6G短包物联网协议与路由理论与技术

  • 卫星短报文通信网理论与技术

  • 低功耗跨层协同优化理论与技术

  • 人工智能辅助的6G短包通信网理论与技术

短包安全通信理论与技术

  • 物联网设备身份与认证理论与技术

  • 硬件安全与加密理论与技术

  • 量子安全与加密理论与技术

  • 短数据发布中的隐私保护理论与技术

  • 人工智能赋能的短包安全通信

短包通信落地应用技术解决方案

  • 面向短包多特征融合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

  • 短包通信在智慧工厂中的应用

  • 短包通信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 短包通信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 短包通信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 短包通信在空天地协同集群中的应用

  • 短包通信的国际标准化推广应用

数据集论文等其他相关方向。


专题编委会

1 专题主编

(1) 费泽松丨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移动通信(5G/6G)、星地融合通信、通感算融合等。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任务10余项。获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序1, 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序1, 2019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序4, 2021年)。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邮箱:feizesong@bit.edu.cn


(2) 黄开枝丨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二届全国信息与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一届内生安全委员会委员和术语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长期从事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主持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4次获评河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5部。

邮箱:huangkaizhi@tsinghua.org.cn


2 执行主编

(1) 张迪丨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副教授,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高级会员;获得国际电联(ITU)青年作者奖、IEEE INFOCOM 2023最佳论文等奖项;担任《通信技术》、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Editor)等多个期刊编委或客座编委,第九届中国国际通信大会(ICCC)通信理论分会共同主席,组织了ICASSP 2023、ICC 2022等多个短包通信学术研讨会(workshop);提出了短包通信所需的高可靠低时延高安全协同的基础科学问题,并给出了稀疏自适应编解码、跨层协同优化的弹性技术方案。

邮箱:dr.di.zhang@ieee.org


(2) 杨炜伟丨陆军工程大学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在IEEE Trans、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出版学术译著、专著、教材5部。获省部级、一级学会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入选Stanford University & Elsevier世界前2%科学家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担任《电子与信息学报》、《通信学报》、《Electronics》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或客座编委。

邮箱:wwyang1981@163.com


3 专题编委(按姓氏笔划)

(1) 古博丨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面向高效泛在连接、低时延和高可靠性需求,从负载预测、无线资源分配和边缘智能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近年来IEEE TMC、IEEE TWC、IEEE TCOM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包括ESI高被引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中国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指挥控制网络专委会委员、日本电子信息通信学会通信质量专委会副秘书长、日本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评审员、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智库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在库专家、深圳市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IEICE TIS、Communications Express期刊编委。

邮箱:gubo@mail.sysu.edu.cn


(2) 朱旭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终身教职(Reader)和教务长。发表260余篇高水平论文,主持深圳市无线智联网通信重点实验室,获IEEE Globecom 2019最佳论文奖,入选IEEE车辆技术学会杰出讲师,担任IEEE TWC编委和IEEE ICC, Globecom, WCNC等会议的论坛主席。研究兴趣包括MIMO多天线系统、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绿色通信、信道估计与均衡、资源优化等。

邮箱:xuzhu@ieee.org


(3) 陈正川丨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小米青年学者,教授,博/硕士生导师;获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杰出审稿人”、 HMWC“最佳论文奖”等荣誉。近年来一直从事信息论、统计理论、优化理论在无线通信、移动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担任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编辑,IEEE GlobeCom、PIMRC、 ICCC、Chinacom、VTC等国际学术会议TPC技术委员。

邮箱:czc@cqu.edu.cn


(4) 胡钰林丨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湖北省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工业物联、跨域智联等方向研究,主持10余项项目,任包含IEEE TMC、IEEE TVT 在内的多个SCI期刊编委、包含CCF推荐会议在内的多个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或分会主席,是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空天信息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90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60篇,多次获得国际著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邮箱:yulin.hu@whu.edu.cn


(5) 袁磊丨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短包通信、智能反射面辅助通信、智能通信等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10项。2022年获得华为“昇腾众智星光奖”,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和IEEE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for Communications (SPCC)技术委员会成员,IEEE TWC、IEEE TCOM、IEEE TVT等通信领域学术期刊审稿人。

邮箱:yuanl@lzu.edu.cn


投稿要求

1  稿件要求

(1) 稿件类型: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2)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http://jeit.ie.ac.cn/)注册投稿。

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简要注明“短包通信专题投稿”。

(3)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须知和论文模板:

https://jeit.ac.cn/news/tougaozhinan.htm

(4) 本刊接收并鼓励投稿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论文” 征集通知)。


2  时间计划

(1) 截稿时间:2025年08月31日。

(2) 稿件拟录用时间:投稿后2月内(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3)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5年11月。

编辑部联系方式

陈老师、余老师:010-58887066/58887064;

马老师:13381317021





《电子与信息学报》简介

《电子与信息学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创刊于1979年(原《电子科学学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中科院电子所)主办的电子与信息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技成果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报目前为单月刊,篇均审稿周期26天,年发文量500篇左右。历经40余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电子与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代表行业发声的学术媒体与交流平台

学报目前被ESCI(领域中文刊唯一), EI Compendex, Scopus, CSCD,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等主流数据库收录。

重点报道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集成电路、芯片与传感器设计;数字与阵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与物联网;电子对抗、雷达、声呐与导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医工结合以及其他电子与信息相关交叉学科等。

说明:专题/专刊文章均正刊出版,正常收录






本文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公众号(ID: dzyxxxb)


编辑/马秀强
校对/融媒    审核/陈倩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评论、转载,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5-02-12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