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芯粒集成芯片架构-封装协同设计
卢美璇, 许浩博, 王颖, 王梦迪, 韩银和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626
[摘要](64) [HTML全文](23) [PDF 3210KB](7)
摘要:
芯粒集成技术凭借封装集成的可扩展性,成为后摩尔时代算力拓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芯粒集成芯片架构与封装的紧密耦合导致复杂的多目标权衡问题,同时体积集成密度的提高加剧了可靠性挑战,仅依靠封装层面设计难以解决,传统架构与封装分离的设计范式失效,架构-封装协同设计成为保障芯粒集成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必要手段。该工作总结芯粒集成驱动的新兴架构特征,梳理芯粒集成芯片架构与封装的紧密耦合关系,阐明协同设计的必要性;理清架构层与封装层核心设计要素对系统关键指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定义架构层和封装层协同界面;最后结合已有工作提出架构-封装协同设计的关键组成和协同方法。
近场感知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感知与通信性能帕累托优化
张广驰, 谢志立, 崔苗, 武庆庆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31
[摘要](39) [HTML全文](18) [PDF 2605KB](4)
摘要:
感知通信一体化(ISAC)是第6代移动通信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使无线通信网络具备了感知能力。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XL-MIMO)的研究使得通信研究从远场转向近场,但ISAC在近场区域的研究还不充分。该文针对近场区域中存在散射体干扰的场景,研究了多用户XL-MIMO ISAC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致力于探讨ISAC系统中通感性能的折衷问题。为此,该文首先导出了感知互信息的一般形式,并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和舒尔补(Schur complement)将其转化为半定规划问题进行优化。针对复杂的多用户信干噪比(SINR)表达式,利用Dinkelbach算法将其转化为凸函数形式,以降低优化难度。进一步,提出一种多目标优化框架,旨在同时最大化多用户信干噪比和感知互信息,并通过构建系统效用函数求解帕累托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平衡用户通信和目标感知性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最优折衷。研究还揭示了散射体在距离上对感知目标的干扰规律,为ISAC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强化学习指导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高速列车受电弓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彭宇祥, 韩志伟, 王惠, 洪玮佳, 刘志刚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343
[摘要](54) [HTML全文](23) [PDF 2859KB](11)
摘要: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耦合性能是影响高速列车受流稳定性和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该文旨在提出一种能应对复杂工况的主动控制策略,以降低弓网接触力波动。然而,现有主流方法各有瓶颈,如强化学习存在样本效率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而模型预测控制则受限于短期优化视野。为融合二者优势,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指导模型预测控制(RL-GMPC)的受电弓主动控制算法。首先,建立有限元弓网耦合模型,用于生成多工况弓网交互数据;其次,基于强化学习框架提出一种自适应潜在动力学模型,其从弓网交互数据中学习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并基于时序差分思想训练状态价值函数;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指导的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其在滚动时域内使用学习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局部轨迹优化,并使用学习的终端状态价值函数来估计轨迹末端状态的预期累计奖励。实现了短期累计奖励回报和长期奖励估计的有效结合。最后对算法进行了有效性测试和鲁棒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京沪线运行条件下,基于RL-GMPC算法对受电弓进行主动控制,列车在290, 320, 350和380 km/h工况下的接触力标准差分别降低了14.29%, 18.07%, 21.52%和34.87%,有效抑制了接触力波动。另外,该文算法在面对随机风扰动及接触网线路参数变化时也表现出优异的鲁棒性。
高阶矩匹配的动态分布自适应电池组故障诊断方法
官思伟, 何志伟, 董哲康, 童宏涛, 马沈辉, 高明裕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26
[摘要](31) [HTML全文](22) [PDF 5961KB](4)
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是一种具有高度复杂电化学反应的系统,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功率和能量需求,需要将大量电池串并联组成电池组。然而,电池组的安全问题成为其广泛应用的关键挑战。现有电池组诊断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主要受限于运行条件的多变性和故障样本的稀缺性。此外,电池组电压呈现复杂的非高斯分布,使得基于差异的领域自适应方法仅能表征有限的故障统计特征。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高阶矩匹配的动态分布自适应电动汽车电池组多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在源域中学习可迁移特征,从而实现目标域中的故障诊断,可诊断的故障类型包括内部短路、电压传感器漂移故障、电压传感器噪声故障和电池不一致故障。所提方法通过动态因子评估边缘和条件分布的相对重要性,动态学习域不变特征。此外,该方法还利用高阶矩匹配对非高斯分布的电池放电特征进行精细化领域对齐。在3种不同的电动汽车标准运行工况下进行的跨域故障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现有的基线方法,并实现了平均 95% F1分数的故障诊断性能。
融合空间自注意力感知的严重缺失多元时间序列插补算法
刘辉, 冯浩然, 马佳妮, 郑红党, 张林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20
[摘要](64) [HTML全文](25) [PDF 5324KB](16)
摘要:
多元时间序列应用广泛,但极易发生缺失,影响相关规律的有效挖掘。已有插补方法大多面向低缺失率场景设计,应用至高缺失率场景通常面临梯度消失、时空依赖关系建模不足、复杂非线性特征表征困难等难题。该文提出一种融合空间自注意力感知的严重缺失多元时间序列插补算法(SSAImpute)。该算法采用双分支孪生结构,分别设计了空间自注意力感知和时域自注意力编码模块。其中,空间自注意力感知模块通过融合数据源位置等空间信息增强序列的相关性建模能力;时域自注意力编码模块设计了掩码自适应自注意力机制有效捕获时间层面的时间前后依赖性和特征相关性,避免了梯度消失现象。孪生分支之间通过动态加权融合,优化最终的插补输出。实现结果表明,与7个现有时间序列插补模型对比,该文所提方法在Inter-Sensor的4个子数据集均能有效提升严重缺失场景下的多元时间序列插补精度,在PeMS 3个子数据集的插补结果RMSE比次优方法分别提升4.1%, 6.7%和4.7%。该算法有望为严重缺失场景下的多元时间序列提供更准确的解决方案,进而为下游基于数据驱动的分析和决策任务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
无人机辅助的物联网设备多簇并发认证方案
马如慧, 何诗洋, 曹进, 刘奎, 李晖, 邱源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79
[摘要](47) [HTML全文](18) [PDF 2123KB](7)
摘要:
为了应对物联网(IoT)设备在通过无人机(UAV)接入地面网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窃听和伪造攻击等安全威胁,以及避免因超海量设备并发接入导致的信令冲突和关键节点拥塞等问题,同时结合物联网设备低计算和存储能力等特点,利用物理不可克隆函数,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辅助的物联网设备多簇并发接入与切换认证方案。在该方案中,基于预共享密钥机制,无人机首先安全接入地面网络。随后,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多簇物联网设备可以并发安全高效地通过无人机接入地面网,并且抵抗物理攻击、假冒攻击、中间人攻击等威胁,同时显著降低物联网设备侧的计算和存储开销。此外,当新无人机替换旧无人机时,多簇物联网设备可以并发安全高效地切换至新无人机,确保了设备网络服务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计算和存储开销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较为健壮的安全属性。此外,该方案在处理超海量设备并发接入时,能够有效减少信令开销,避免信令冲突和关键节点拥塞故障等问题。
通用滤波多载波系统原型滤波器的连续凸近似优化设计方法
华惊宇, 杨乐, 闻建刚, 邹园萍, 盛斌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78
[摘要](94) [HTML全文](38) [PDF 1492KB](10)
摘要:
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通过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中引入原型滤波器实现更优的载波间干扰(ICI)抑制能力,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重要波形。研究聚焦于UFMC系统在载波频率偏移(CFO)影响下进一步强化ICI抑制能力。该文首先研究了存在CFO时,UFMC系统的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NR)表达式,其次构建了一个以最小化平均误码率(SER)为目标的滤波器优化设计模型。通过采用连续凸近似(SCA)处理,对原始非凸非线性问题进行了转换,并提出了一种原型滤波器最优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文设计的最优原型滤波器在SER性能上优于过去推荐的切比雪夫(DC)滤波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于UFMC在ICI严重场景中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一种用于微波组件的超宽带键合丝射频特性补偿芯片及电路设计
孔伟东, 闫鹏伊, 路少鹏, 王乔楠, 邓世雄, 林朋, 王琮, 杨国辉, 张狂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502
[摘要](59) [HTML全文](21) [PDF 3705KB](12)
摘要:
该文提出一种利用π型电路结构提升键合金丝补偿网络匹配带宽的方法,并设计了π型电路结构的砷化镓芯片,该结构极大提升了微波组件中跨深缝隙键合互联结构传输性能。与传统的50 Ω芯片的仿真结果相比,实现将跨深缝隙互联结构匹配带宽(S11≥15 dB)从20 GHz拓宽到了40 GHz。实测数据表明,该文提出的芯片及电路结构在DC~40 GHz宽频带范围内回波损耗≥17 dB,插入损耗≤0.7 dB,具有优异的射频传输性能。此外,此芯片和电路结构应用场景可拓展到任意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与电路板互联结构中,应用频率可拓展到W波段的射频芯片键合互联结构。该文提出的芯片及电路互联结构射频性能优异,加工成本低,可靠性高,适用于高可靠微波产品。
信息熵驱动的图神经网络黑盒迁移对抗攻击方法
吴涛, 纪琼辉, 先兴平, 乔少杰, 王超, 崔灿一星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303
[摘要](57) [HTML全文](26) [PDF 3523KB](9)
摘要:
图神经网络(GNNs)的对抗鲁棒性对其在安全关键场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抗攻击尤其是基于迁移的黑盒攻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这些方法过度依赖代理模型的梯度信息导致生成的对抗样本迁移性较差。此外,现有方法多从全局视角出发选择扰动策略导致攻击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探索熵与节点脆弱性之间的关联,并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对抗攻击思路。具体而言,针对同构图神经网络,利用节点熵来捕获节点的邻居子图的特征平滑性,提出基于节点熵的图神经网络迁移对抗攻击方法(NEAttack)。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图熵的异构图神经网络对抗攻击方法(GEHAttack)。通过在多个模型和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节点熵与节点脆弱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提升对抗攻击性能中的重要作用。
面向AI计算服务的算网融合轻量化增量部署方法
王钦定, 谭斌, 黄光平, 段威, 杨冬, 张宏科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663
[摘要](70) [HTML全文](20) [PDF 3230KB](14)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计算服务的规模和复杂性迅速增长要求算力资源能够被灵活访问和高效使用。作为用户与算力资源间访问和交互的重要通道,网络的能力和性能也亟需进行提升以支持AI计算服务的应用需求,如低时延、高并发等。然而,传统的域名系统(DNS)和基于IP的调度机制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面临适应性不足和智能化缺失的问题。因此,计算与网络资源的一体化(即算网融合)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途径。鉴于此,该文引入了一种面向AI计算的语义化服务标识(AISID),用于对服务进行编码,AISID的引入实现了服务请求与资源位置的解耦,从而支持更灵活精确的服务调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算网融合的轻量化增量部署方案,通过将智能路由与资源调度相结合以优化服务请求的路由及资源分配。通过对核心设备实施轻量化的增量部署,可在最小改动现有网络的情况下优化网络性能,并增强系统可扩展性。实验结果表明,在500个并发请求的负载条件下,相较于传统的DNS调度和网络架构,AISID机制将请求响应时间降低了61.3%;轻量化部署方案使链路带宽使用率方差和算力使用率方差分别降低32.8%和12.3%。这些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提升AI计算服务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有效性,表明该方法为实现算网融合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图结构数据驱动的非合作集群无线通信网络拓扑推断
侯长波, 付丁一, 宋振, 王斌, 周志超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084
[摘要](36) [HTML全文](24) [PDF 7731KB](3)
摘要:
集群目标通信网络在非合作场景中极大增加了电磁环境探测的难度。针对非合作环境下缺乏拓扑先验信息的挑战,该文提出基于图结构数据驱动的拓扑推断方法。通过场景假设分析与图神经网络建模,构建了基于因果推断与GNN结合的拓扑推断混合模型,其中因果推断包括多维霍克斯过程(MHP)、Peter-Clarks瞬时条件独立性检测(PCMCI)。实验表明在节点数8~13、连边概率0.45的条件下,PCMCI+GED方法的F1分数较PCMCI提升31.2%,较GCN方法提升23.9%。研究证实因果先验与图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拓扑推断精度,50%节点特征输入的混合模型在保持93%精度的同时减少88.6%计算耗时,为大规模网络场景提供可行解决方案。
车联网环境下去中心化抗量子计算数据共享方案
俞惠芳, 党宁泽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144
[摘要](31) [HTML全文](16) [PDF 2055KB](5)
摘要:
基于传统密码技术的车联网数据共享正面临着量子计算威胁。NTRU格是当前保障抗量子数据共享的有效手段。该文提出基于NTRU格的去中心化车联网数据共享方案,环中带错误学习 (RLWE)问题和环中小整数解 (RSIS)问题的难解性下具有抗量子安全性,NTRU格密钥尺寸短且存储空间小的特性能够保证低计算复杂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车辆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密钥分发及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所提方案能够为智能安全交通未来发展奠定技术支撑。
多粒度文本感知分层特征交互的视觉定位方法
才华, 冉越, 付强, 李军龑, 张晨洁, 孙俊喜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387
[摘要](54) [HTML全文](20) [PDF 8259KB](3)
摘要:
现有视觉定位方法在文本引导目标定位和特征融合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主要表现为未能充分利用文本信息,并且整体性能过于依赖特征提取后的融合过程。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多粒度文本感知分层特征交互的视觉定位方法。该方法在图像分支中引入分层特征交互模块,利用文本信息增强与文本相关的图像特征;多粒度文本感知模块深入挖掘文本语义内容,生成具有空间和语义增强的加权文本。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哈达玛积的初步融合策略融合加权文本和图像,为跨模态特征融合提供更为精细的图像表示。利用Transformer编码器进行跨模态特征融合,通过多层感知机回归定位坐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5个经典视觉定位数据集上均取得了显著的精度提升,成功解决了传统方法过度依赖特征融合模块而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
电磁信号特征匹配表征的弱小目标恒虚警检测方法
王子欣, 项厚宏, 田波, 马宏伟, 王宇颢, 曾小路, 王凤玉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589
[摘要](67) [HTML全文](28) [PDF 4936KB](17)
摘要:
传统恒虚警(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 CFAR)检测通过统计信号功率参数设定检测门限,其检测性能受限于信噪比,如何挖掘和利用功率参数之外的信号特征,实现更低信噪比的恒虚警检测是该文的研究重点。该文针对高斯白噪声背景下的弱小目标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特征匹配的恒虚警检测方法,分析检测单元回波与理想回波信号的深度特征匹配度,以匹配度参数驱动目标检测,通过统计得到关于匹配度参数的恒虚警检测门限。仿真数据与多个频段雷达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均表明,相比于传统CFAR检测方法及其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而言,该文所提方法具有良好恒虚警特性的同时,表现出更佳的检测性能,等效信噪比改善2~5 dB。
复杂地形MIMO雷达低仰角估计方法
王佳佳, 郭瑞, 刘旗, 张月, 陈曾平
当前状态:  doi: 10.11999/JEIT250236
[摘要](77) [HTML全文](34) [PDF 2335KB](20)
摘要:
针对复杂地形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低仰角估计算法存在的孔径利用效率与计算复杂度的矛盾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张量框架下的两步估计方法。首先构建三维张量观测模型以完整保留信号的多维结构特征,通过高阶奇异值分解(HOSVD)得到张量信号子空间并对其去冗余。然后采用稀疏贝叶斯学习(SBL)方法快速确定目标仰角和多径角度的初始估计。最后根据初始值和完整的张量信号子空间,通过交替迭代广义多重信号分类法(GMUSIC)获得目标仰角的精确估计。该方法适用于复杂地形,并且完整利用了阵列孔径,在估计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封面
2025 年 8 期封面
2025, 47(8).  
[摘要](135) [PDF 7629KB](32)
摘要:
2025 年 8 期目次
2025, 47(8): 1-4.  
[摘要](93) [HTML全文](35) [PDF 302KB](23)
摘要:
卓越领军专栏
面向6G的最优和次优毫米波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洪伟, 徐俊, 陈继新, 郝张成, 周健义, 于志强, 杨广琦, 蒋之浩, 余超, 胡云, 侯德彬, 朱晓维, 陈喆, 周培根
2025, 47(8): 2405-2415.   doi: 10.11999/JEIT250109
[摘要](1061) [HTML全文](453) [PDF 5723KB](330)
摘要:
波束成形(Beamforming)阵列技术是现代无线电系统的核心使能技术,其发展历程贯穿电磁学理论突破、半导体工艺革新和系统体制迭代3个维度。移动通信的演进进一步驱动了波束成形阵列技术的发展,特别地,混合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在5G 3GPP Release 15标准中被确立为5G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为适应未来6G通信与感知的需求,毫米波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将向超大规模(>1 000单元)、智能化(AI赋能)、异构(光电量融合)方向持续演进,为构建泛在智能连接提供核心使能基础。该文主要探讨面向6G毫米波通信的最优和次优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综述评论
无线信道硬件孪生技术研究进展与挑战
房胜, 朱秋明, 谢悦天, 江浩, 李辉, 吴启晖, 毛开, 华博宇
2025, 47(8): 2416-2428.   doi: 10.11999/JEIT241093
[摘要](247) [HTML全文](157) [PDF 1738KB](56)
摘要:
无线信道特性对通信系统性能至关重要,信道孪生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数字方式精确地复现信道特性对信号传播的失真影响,为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提供有效测试手段。其中,数字孪生方式更为灵活方便,特别是无线信道硬件孪生平台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的批量化测试。然而,随着通信系统向大带宽、高动态和大规模网络发展,现有无线信道硬件孪生技术难以满足未来系统性能验证需求。鉴于此,该文首先给出了硬件孪生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类阐述与分析比较,最后探讨了无线信道硬件孪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声网络路由协议中的应用探索
赵矣昊, 陈友淦, 李姜辉, 万磊, 陶毅, 王栩琛, 董妍函, 涂申奥, 许肖梅
2025, 47(8): 2429-2447.   doi: 10.11999/JEIT250110
[摘要](425) [HTML全文](174) [PDF 2698KB](73)
摘要: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我国对海洋资源勘探、生态环境监测、军事安全应用等领域的海洋信息获取和数据传输需求迅速增加。水声网络作为水下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其性能直接受到路由协议的影响。传统水声网络路由协议面临着动态海洋环境、节点能量有限以及网络安全等诸多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数据洞察能力和适应性,逐渐被引入到水声网络路由协议中。该文综述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声网络路由协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其在平面路由和层级路由中的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优化路由决策,降低能耗,减少端到端时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网络安全性能。然而,当前的研究仍主要基于仿真,且在算法复杂度评估和硬件实现方面存在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发更贴近实际海洋环境的仿真平台,进行海试实验以验证算法性能,同时降低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度,以适应水声节点的硬件条件。该文旨在为水声网络路由协议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6G天地一体通感算智能协同网络资源管理技术综述
武燕燕, 吴松, 邓伟
2025, 47(8): 2448-2472.   doi: 10.11999/JEIT250140
[摘要](359) [HTML全文](252) [PDF 5140KB](94)
摘要:
针对6G天地一体通感算智能协同网络(6G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ensing, and Computation Enabled Satellite-Terrestrial Intelligent Network, 6G-ICSC-STIN),该文在总结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天地一体通感算智能协同网络的关键技术,分析了频谱共享技术、高精度感知算法、动态计算资源调度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等四大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通感算融合衡量指标,提出了6G-ICSC-STIN架构。为满足未来通信网络对高带宽、低时延、广覆盖的多元化需求,设计了高效分布式智能资源管理策略,并在此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博弈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资源管理架构。最后,基于跨域技术融合创新以及资源融合表征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基于对比学习的动作识别研究综述
孙中华, 吴双, 贾克斌, 冯金超, 刘鹏宇
2025, 47(8): 2473-2485.   doi: 10.11999/JEIT250131
[摘要](351) [HTML全文](258) [PDF 1325KB](49)
摘要:
人体动作具有类别数量多、类内/类间差异不均衡等特性,导致动作识别对数据标签数量与质量的依赖度过高,大幅增加了学习模型的训练成本,而对比学习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基于对比学习的动作识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此,该文全面论述了对比学习在动作识别中的最新进展,将对比学习的研究分为3大阶段:传统对比学习、基于聚类的对比学习以及不使用负样本的对比学习。在每一阶段,首先概述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学习模型,然后分析了当前基于该类模型的主要动作识别方法。另外,介绍了主流基准数据集,总结了经典方法在数据集上的性能对比。最后,探讨了对比学习模型在动作识别研究中的局限性和可延展之处。
电子皮肤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王正, 米金鹏, 陈国栋
2025, 47(8): 2486-2498.   doi: 10.11999/JEIT250148
[摘要](311) [HTML全文](196) [PDF 7032KB](19)
摘要: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与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电子皮肤为中医诊疗客观化、精准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医诊疗对柔性电子皮肤的技术需求,从材料创新、多模态感知融合及自供电技术突破等维度,剖析柔性电子皮肤在中医诊疗中的技术演进路径与前沿发展趋势;最终,通过电子皮肤在中医诊疗中疾病诊断的可行性评估与技术挑战分析,提出适配中医诊疗场景的柔性电子皮肤技术路线,为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中医诊疗范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创新策略。电子皮肤为中医临床智能化诊疗提供了创新思路。电子皮肤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极具挑战性,未来需突破材料、多模态数据融合与中医知识图谱等方面多重壁垒,构建中医现代化发展创新思路。
DTDS:用于侧信道能量分析的Dilithium数据集
袁庆军, 张浩金, 樊昊鹏, 高杨, 王永娟
2025, 47(8): 2499-2508.   doi: 10.11999/JEIT250048
[摘要](380) [HTML全文](219) [PDF 3135KB](78)
摘要:
量子计算的飞速发展威胁了传统密码系统的安全性,进而推动了后量子密码算法的研究与标准化。Dilithium数字签名算法基于格理论设计,于2024年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选定为后量子密码算法标准。同时,对Dilithium的侧信道分析,特别是能量分析,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的能量分析数据集主要针对经典分组密码算法,如AES等,缺乏Dilithium等新型算法的数据集,限制了相关侧信道分析方法的研究。为此,该文采集并公开首个针对Dilithium算法的能量分析数据集,旨在促进后量子密码算法的能量分析研究。该数据集基于Dilithium的开源参考实现,在Cortex M4处理器上运行,并通过专用设备采集,包含60000条Dilithium签名过程中采集的能量迹,以及与每条能量迹对应的签名源数据和敏感中间值。进一步对构造的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详细研究了随机多项式生成函数polyz_unpack的执行过程及其对能量迹的影响。最后,使用模板分析和深度学习分析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建模和测试,验证了该数据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数据集和相关代码见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j00173.00001
无线通信与物联网
面向OFDM-NOMA系统的自适应多模盲均衡方案
杨龙, 余凯欣, 李进, 贾子一
2025, 47(8): 2509-2520.   doi: 10.11999/JEIT250153
[摘要](177) [HTML全文](111) [PDF 5593KB](28)
摘要:
面向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系统,针对下行链路中非规则星座点均衡困难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无监督的多模盲均衡方案。该方案联合软决策导向算法,通过结合NOMA功率分配因子,构建指数型代价函数,有效补偿了信道引起的幅度和相位失真。为了最小化代价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牛顿算法,以快速搜索最优权值。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多模均衡算法,所提出的算法稳态最大失真降低了约10倍。此外,在GNURadio平台上搭建软件无线电系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
利用下采样处理盲源分离的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
刘一品, 于雷, 位寅生
2025, 47(8): 2521-2534.   doi: 10.11999/JEIT250193
[摘要](263) [HTML全文](91) [PDF 6246KB](49)
摘要:
间歇采样转发干扰(ISRJ)作为一种新型相干干扰,兼具压制和欺骗效果,对雷达探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发展,其轻量化特性使得目标能够携带ISRJ干扰机产生自卫干扰,因此传统的盲源分离等空域抗干扰方法难以进行有效抑制。该文针对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下采样处理盲源分离的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首先对单路含干扰的回波信号进行解线频调处理,并对其进行下采样,通过改变下采样保留位置得到多路下采样输出信号,其中的干扰和目标成分满足盲源分离的线性混合模型;随后对多路下采样输出进行盲源分离,从而分离出干扰分量和目标分量,并通过脉冲压缩和目标检测输出目标回波信号,达到抗干扰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自卫干扰场景下,能够有效抑制直接转发、重复转发以及频移转发等多种ISRJ类型;此外无需对ISRJ参数进行高精度估计,受干扰能量和切片宽度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工程应用。
TDD OTFS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LLM信道预测方法
游雨欣, 姜兴龙, 刘会杰, 梁广
2025, 47(8): 2535-2548.   doi: 10.11999/JEIT250105
[摘要](409) [HTML全文](271) [PDF 3234KB](99)
摘要:
正交时频空间(OTFS)调制技术在低轨卫星与地面通信场景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LEO高多普勒频移变化率和高延迟会导致信道老化问题,实时的信道估计不仅增大了星载接收机计算复杂度,而且大量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传输效率。本文针对Ka频段MISO-OTFS星地通信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上行信道估计的下行信道预测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辅助匹配滤波的高精度信道估计方法提取上行信道状态信息,构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信道预测网络(ASLLM)预测下行信道状态信息。仿真结果将所提出的方法与其他现有方法对比,证明其在可接受计算复杂度内具有更优的NMSE和BER预测性能以及多场景泛化能力。
基于词语级和句子级语义的中文语义通信系统
邓杰文, 赵海涛, 魏急波, 曹阔, 张亦弛, 罗鹏, 张聿远, 刘月玲
2025, 47(8): 2549-2562.   doi: 10.11999/JEIT250137
[摘要](164) [HTML全文](86) [PDF 3188KB](27)
摘要:
语义通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范式,能在语义层面提升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然而,现有语义通信系统的研究大多基于英文语料,面向中文语料的语义通信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的中文语义通信系统,能够有效兼容现有数字通信技术。在发送端,该文提出一种针对中文文本的词性编码方法,显著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在接收端,提出一种基于词语级和句子级语义的联合上下文译码机制,并融合候选集合机制与递归算法,进一步提升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词语级和句子级语义可显著提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所提语义通信系统在有效性和可靠性方面整体性能表现优异。
车联网的服务缓存和任务迁移机制
左琳立, 夏士超, 李云, 潘俊男, 陈冰旖
2025, 47(8): 2563-2572.   doi: 10.11999/JEIT241097
[摘要](156) [HTML全文](82) [PDF 2726KB](20)
摘要:
近年来,随着车联网(IoV)应用的迅猛增长,为满足其对低时延和高效率计算服务需求,并缓解回程链路的传输压力,移动边缘计算(MEC)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联网领域。然而,车辆高移动性使得边缘服务缓存和任务迁移的实现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为此,针对车联网动态环境的特点,该文提出一种适应车联网动态环境特性的服务缓存和任务迁移联合优化算法(SCTMA),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方法,在考虑车辆用户与路边单元(RSU)及基站之间交互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对边缘服务缓存和任务迁移进行联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降低缓存和任务迁移成本,提高缓存命中率。
非理想RIS辅助MIMO系统稀疏信道估计与阵列阻塞诊断
李双志, 雷豪杰, 郭新
2025, 47(8): 2573-2583.   doi: 10.11999/JEIT241108
[摘要](234) [HTML全文](115) [PDF 3935KB](25)
摘要:
针对非理想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辅助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获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稀疏级联信道参数与阵列阻塞向量联合估计方案。首先,设计信道训练帧结构,将接收信号建模为张量模型。然后,基于张量的平行因子分解模型,分析毫米波信道参数与阻塞向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对收发端空域信道参数的有效估计。基于这些空间角频率,构建出同时反映剩余信道参数和阻塞信息的耦合观测矩阵。最后,通过利用多径信道和阻塞向量的双稀疏特性,完成剩余信道参数的估计和阻塞诊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信道估计和阻塞诊断性能表现优于对照方案。
基于改进Kolmogorov-Arnold混合卷积神经网络的调制识别方法
郑庆河, 刘方霖, 余礼苏, 姜蔚蔚, 黄崇文, 李斌, 束锋
2025, 47(8): 2584-2597.   doi: 10.11999/JEIT250161
[摘要](545) [HTML全文](293) [PDF 7312KB](84)
摘要:
针对苛刻通信场景下调制方式识别精度低且泛化难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Kolmogorov-Arnold混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KA-CNN。首先,通过双树复小波包变换将信号分解至多维小波域,结合不同频率分量构建多尺度信号表征,促使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各频率下的一致性特征;然后设计集成样条函数和非线性激活函数的深度学习结构,利用样条函数解决维度诅咒问题,增强周期性特征的持续学习能力;最后,采用Lipschitz正则化约束的多级网格训练,改善模型面对不同信号参数的适应性,增强跨通信场景的泛化能力。在公开数据集RadioML 2016.10a, RadioML 2018.01a和CSPB.ML.2023的实验表明,KA-CNN具有优异的调制识别精度,当信噪比在16 dB时能够取得9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相较于其它深度学习方法,整体识别精度提升3%~10%,并在各种信噪比条件下具备更强的特征学习能力和泛化性。
移动网络中基于元强化学习的多维性能自适应内容缓存策略
林鹏, 王俊, 刘艳, 张治中
2025, 47(8): 2598-2607.   doi: 10.11999/JEIT250100
[摘要](114) [HTML全文](72) [PDF 2967KB](22)
摘要:
内容缓存技术被认为是提升移动网络服务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缓存策略至关重要。为了提高缓存策略对用户动态业务性能需求的适应性,该文提出一种具备多维性能自适应能力的内容缓存策略。在该策略中,通过对传输时延效率、缓存命中率和缓存冗余指数多维指标进行建模,构造内容缓存联合优化问题,并设置动态加权参数模拟实际环境中用户业务性能需求的动态性。考虑到优化目标因用户需求动态变化导致的参数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该文引入了元强化学习算法(MAML-DDPG)以解决多目标动态优化问题,使缓存决策能够快速适应随时间变化的优化目标。在仿真实验中,评估了内容缓存策略对动态性能目标的适应能力,同时将所提策略与现有策略进行了多个维度的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既能快速适应动态优化目标,又能保持良好的综合缓存性能。
面向语义重要性和鲁棒性的RIS增强语义通信系统
张祖凡, 尹星然, 周建萍, 柳玥
2025, 47(8): 2608-2620.   doi: 10.11999/JEIT250159
[摘要](194) [HTML全文](77) [PDF 5084KB](56)
摘要:
为了在语义通信中高效传递语义信息,需要减少语义级损失并进一步降低物理噪声对语义特征的影响。对此,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语义重要性和鲁棒性并联合智能反射面(RIS)进行跨层设计的语义通信系统。在语义层,基于语义特征重要性和鲁棒性更新背景知识库并生成用于评估数据流传输优先级的特征优先级,发送端再根据特征优先级将数据流分割为高优先级数据流和低优先级数据流。在物理层,通过交替优化主动预编码波束成形矢量和RIS被动相移对抗信道衰落,然后由RIS辅助传输高优先级数据流,由衰落信道传输低优先级数据流,并在接收端依据特征优先级列表恢复原始文本。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方案,所提方案不仅有着更好的鲁棒性而且提高了双语评价替补(BLEU)分数和语义相似度,同时对不同长度的句子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基于双深度Q网络算法的无人机辅助密集网络资源优化策略
陈佳美, 孙慧雯, 李玉峰, 王宇鹏, 别玉霞
2025, 47(8): 2621-2629.   doi: 10.11999/JEIT250021
[摘要](298) [HTML全文](177) [PDF 2557KB](48)
摘要:
为顺应未来网络向密集化与空间化方向的发展趋势,该文提出构建一种多基站共存的空地结合超密集复杂网络,并开发半分布式方案以优化网络资源。首先,建立包括宏基站、微基站和无人机(UAV)空中基站在内的多种基站共存的超密集复杂网络构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完全集中式方案存在的计算负担重、响应速度慢以及分布式方案缺乏全局优化视角等问题,提出一种半分布式的双深度Q网络(DDQN)功率控制方案。该方案旨在优化网络能效,通过分布式决策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平衡了计算复杂度和性能优化。具体而言,半分布式方案利用DDQN算法在基站侧进行分布式决策,同时引入集中式网络训练器以确保整体网络的能效最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半分布式DDQN方案能够很好地适应密集复杂网络结构,与传统深度Q网络(DQN)相比,在能效和总吞吐量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
面向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视频软传输联合资源优化算法
吴俊杰, 罗雷, 朱策, 江沛
2025, 47(8): 2630-2641.   doi: 10.11999/JEIT250019
[摘要](229) [HTML全文](120) [PDF 5317KB](37)
摘要:
智能反射面(IRS)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之一,以应对海量设备接入与海量数据流量的需求。而视频数据占比超过了移动数据流量的80%,且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因此,更为高效的无线视频传输方案也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迫切需要。为此,该文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视频软传输方案,充分利用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次链路对所传输的视频信号进行增强。所提方案中,视频信号的传输失真同时受到主次链路3种无线资源的影响,分别是传输功率、主发射机的有源波束成形和智能反射面的无源波束成形。视频传输失真最小化问题被建模为联合资源优化问题,并采用交替优化方法将多元联合优化问题解耦为多个单变量优化子问题逐一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相较于已有的视频软传输方法,峰均功率比(PSNR)提升至少约1.82 dB,显著提高了接收视频重建质量和无线视频传输效率。
面向高密度车间通信的能量特征图谱资源分配算法
邱恭安, 刘永生, 章国安, 刘敏
2025, 47(8): 2642-2651.   doi: 10.11999/JEIT250004
[摘要](300) [HTML全文](177) [PDF 4463KB](32)
摘要:
车联网拓扑的动态性和资源分配的随机性增大了竞争接入相同资源的碰撞概率,降低了频谱资源效率。该文基于高密度车辆运动位置的邻接稳定性,提出了应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能量特征图谱资源分配算法。首先,应用资源感知过程测量值计算候选资源块的时隙接收信号强度指数和子载波信干噪比值,构建候选资源库的时频能量特征图谱。随后,将能量特征图谱输入构建的两层深度神经网络(DNN),以系统吞吐量为奖励函数训练DNN权值系数矩阵,建立匹配车辆运动状态的双DQN智能体模型,并存储于车载用户终端(VUE)。当车间通信请求分配资源建立通信链路时,VUE将感知过程计算的接收信号强度指数和信干噪比值输入存储的主DQN模型,根据训练后的DNN权值系数矩阵为车间通信选择高质量资源。应用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推导了资源接入碰撞概率、链路失效率与能量特征指数间的表达式。在高密度车间通信中,所提出的算法提高了交通安全消息传播可靠性和频谱效率,降低了端到端传播时延。在车辆密度不超过160 veh/km时,提出算法的消息分组正确接收率超过95%、时延低于4 ms,有效资源利用率高于0.6,满足编队行驶等车联网应用的性能要求。
面向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联邦深度强化学习智能路由方法
李学华, 廖海龙, 张贤, 周家恩
2025, 47(8): 2652-2664.   doi: 10.11999/JEIT250072
[摘要](422) [HTML全文](181) [PDF 4203KB](60)
摘要:
低轨卫星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传统地面网络路由方法难以直接适用,同时由于卫星星载资源受限,基于人工智能的路由方法通常学习效率较低,而协同训练需要数据共享和传输,难度大且存在数据安全风险。为此,针对上述挑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卫星分簇的多智能体联邦深度强化学习路由方法。首先,设计了结合网络拓扑、通信和能耗的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路由模型;然后,基于每颗卫星的平均连接度将星座节点划分为多个簇,在簇内采用联邦深度强化学习框架,通过簇内卫星协同共享模型参数,共同训练对应簇内的全局模型,以最大化网络能量效率。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设计方法对比Sarsa、MAD2QN和REINFORCE 3种基准方法,网络平均吞吐量分别提高83.7%, 19.8%和14.1%;数据包平均跳数分别减少25.0%, 18.9%和9.1%;网络能量效率分别提升55.6%, 42.9%和45.8%。
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宽带无线图传语义联合编解码方法
申滨, 李旋, 赖雪冰, 杨舒涵
2025, 47(8): 2665-2674.   doi: 10.11999/JEIT250039
[摘要](304) [HTML全文](186) [PDF 3029KB](58)
摘要:
现有的图像语义通信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斯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等理想化场景中。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环境中,信道特性往往表现为复杂的多径衰落效应,需要复杂的收发端链路信号处理机制。针对这一现状,该文结合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提出一种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宽带无线图像传输语义通信(WWIT-SC)系统,旨在解决多径衰落信道下的图像传输问题。WWIT-SC采用Swin Transformer作为语义编解码器的骨干网络,通过在语义编解码器处引入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SI)和坐标注意力(CA)机制,使模型能够将关键的语义特征精确地映射到子载波上,并可以适应时变的信道条件。此外,在接收端设计了信道估计子网(CES)以补偿信道估计误差,从而提升CSI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最优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联合信源信道语义编码方法, WWIT-SC取得了最高9.8%的PSNR增益。
雷达、导航、阵列信号处理
基于串联阵列型磁电天线的甚低频磁感应通信系统设计
张锋, 李佳燃, 田玉晓, 徐梓洋, 宫兆前, 庄鑫
2025, 47(8): 2675-2684.   doi: 10.11999/JEIT250065
[摘要](281) [HTML全文](122) [PDF 4195KB](39)
摘要:
磁电(ME)天线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小尺寸和轻量化的优势,在便携式跨介质通信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ME天线存在辐射强度较低的问题,限制了系统的通信距离。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E天线阵列的甚低频(VLF)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发射天线是由7个ME天线单元串联组成的发射阵列,有效提升了辐射强度。ME天线单元采用经过表面改性的Fe80Si9B11层压材料作为磁致伸缩单元,并结合Pb(Zr,Ti)O3(PZT)压电陶瓷构成三明治结构,增强了磁电耦合效率。对天线阵列施加高驱动电压,可在1 m距离处产生165 nT的磁场强度。基于该天线阵列的便携式磁通信系统采用二进制振幅键控(BASK)调制技术,在高背景噪声的实验室环境中成功实现了11.4 m的无线通信,码速率为50 bit/s。理论分析表明,该系统的最大误码率为0.12%,证明了其良好的抗噪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串联阵列型磁电(ME)天线的通信系统在提升通信距离具有显著优势,为低频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时序信息驱动的并行交互式多模型水下目标跟踪算法
兰朝凤, 张桐基, 陈欢
2025, 47(8): 2685-2693.   doi: 10.11999/JEIT250044
[摘要](231) [HTML全文](118) [PDF 2071KB](41)
摘要:
随着水下目标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现有的交互式多模型算法(IMM)在面对目标状态切换时存在模型切换缓慢及跟踪精度不足的问题。为此,该文在经典IM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时序信息的并行交互式多模型目标跟踪算法(TIP-IMM)。该算法通过比较相邻时刻的模型概率变化趋势,动态修正状态转移矩阵的参数,再经归一化处理实现状态转移矩阵的自适应更新。同时利用并行IMM框架和信息熵来动态更新模型概率,避免因过度修正状态转移矩阵而导致的跟踪精度下降。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对目标的预测精度提高了3.52%~7.87%。同时模型的切换速度更快,有效地提高了水下目标跟踪精度。
信任自适应事件触发鲁棒扩展卡尔曼融合滤波的目标跟踪
朱洪波, 金嘉慧
2025, 47(8): 2694-2702.   doi: 10.11999/JEIT250103
[摘要](143) [HTML全文](119) [PDF 2409KB](27)
摘要:
在资源受限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MWSN)下的目标跟踪问题中,考虑到目标运动建模与接收信号强度(RSS)的不确定性,该文提出一种信任自适应事件触发鲁棒扩展卡尔曼融合滤波方法。首先,设计一种信任自适应事件驱动锚点调度与信息交互机制,其能适应目标周围信任锚点的分布,动态调度接近期望数量的信任锚点及其与移动目标间的信息交互,旨在确保信任测量下减少系统的电能、计算和带宽资源消耗。同时,构建一种基于均值漂移的鲁棒扩展卡尔曼信任融合滤波算法,通过对均匀分布的过程噪声协方差和测量噪声协方差进行随机采样,补偿运动建模和接收信号强度量化的不确定性,并仅对信任节点测量进行自适应权重融合估计,以改善目标跟踪的稳定性、鲁棒性与精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降低电能、计算及带宽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了移动目标的跟踪精度,并展现出了对不确定性和异常节点测量的鲁棒性。
基于快速无迹卡尔曼滤波的雷达高速目标追踪技术
宋佳蓁, 师卓越, 张晓平, 刘振宇
2025, 47(8): 2703-2713.   doi: 10.11999/JEIT250010
[摘要](402) [HTML全文](144) [PDF 3331KB](48)
摘要:
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目标日益成为雷达系统追踪的重要对象。然而,高速目标的状态会在雷达一帧观测周期内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其回波信号能量在距离-多普勒量测空间中被分散,出现“跨距离单元”、“跨多普勒单元”等问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目标追踪的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无迹卡尔曼滤波(Q-UKF)的雷达高速目标追踪技术。该技术直接使用雷达回波信号对目标状态进行逐脉冲推断,省略了传统方法中对回波信号能量的收集和校正过程,提高了追踪精度。此外,通过引入Woodbury矩阵恒等式,在与传统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算法保持相同估计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该文通过仿真实验评估了所提方法在不同目标初始状态、不同噪声类型和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估计精度与运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相比,Q-UKF算法在高斯噪声及瑞利噪声环境下对目标状态的估计精度分别平均提升10.60%和9.55%,计算用时降低8.91%。同时,综合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Q-UKF算法具有比粒子滤波(PF)算法更均衡的表现。这表明Q-UKF算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展现了该算法的工程应用前景。
基于信号间交叉项的非正交椭圆球面波信号检测方法
陆发平, 毛忠阳, 许志超, 舒轶昊, 康家方, 王峰, 王甍娇
2025, 47(8): 2714-2723.   doi: 10.11999/JEIT250052
[摘要](200) [HTML全文](76) [PDF 2216KB](35)
摘要:
针对非正交椭圆球面波(PSWFs)信号因相互干扰导致信号检测性能低的难题,该文将信号时频域特性引入信号检测,提出了基于信号间交叉项的非正交PSWFs信号检测方法,将信号检测由“时域/频域1维能量域”拓展到“时频2维能量域”,并利用时频域局部区域能量进行信号检测,有效降低了非正交PSWFs信号间干扰、提升了非正交PSWFs信号检测性能。理论与仿真分析表明,相对于相干检测,所提方法具有更优的信号检测性能,当误比特率为4×10–5时,系统误码性能提升约1 dB。
高斯过程认知学习的多机动目标泊松多伯努利混合滤波器
赵子文, 陈辉, 连峰, 张光华, 张文旭
2025, 47(8): 2724-2735.   doi: 10.11999/JEIT241139
[摘要](162) [HTML全文](81) [PDF 2769KB](13)
摘要:
针对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的多机动目标跟踪(MMTT)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GP)数据驱动的多目标跟踪方法。GP作为一种非参数贝叶斯方法,可通过有限样本灵活推断无限维函数,更能够灵活地自适应复杂多变的目标机动模式。通过GP算法学习多机动目标不确定的运动与观测模型,能有效克服传统多模型(MM)方法中因预设模型过多或模型失配所导致的性能退化问题。然后,利用泊松多伯努利混合(PMBM)建立多目标跟踪滤波的共轭先验递推结构,并使用GP学习未知的多目标动力学和观测模型,从而最终提出高斯过程多机动目标PMBM滤波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多变的MMTT任务中展现出较高的跟踪精度,验证了其在处理MMTT问题上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基于小波熵特征的无人机射频信号识别算法研究
刘冰, 时明心, 刘佳琪
2025, 47(8): 2736-2745.   doi: 10.11999/JEIT250051
[摘要](508) [HTML全文](203) [PDF 3910KB](69)
摘要: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确保无人机的安全飞行和有效监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熵特征和优化神经网络的无人机飞控射频信号分类识别方法,旨在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中无人机信号识别的问题。通过提取射频信号的小波熵特征并构建特征向量,结合由大蔗鼠优化算法(GCRA)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实现了对不同型号无人机的有效分类。实验使用了公开数据集DroneRFa中的常见无人机射频信号,经过10-折交叉验证测试,该方法对于6种型号的无人机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最高可达99%,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研究为无人机自主避障、路径规划以及多机协同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传感信号宽带噪声实时自适应抑制方法
文玉梅, 朱宇
2025, 47(8): 2746-2756.   doi: 10.11999/JEIT250018
[摘要](198) [HTML全文](141) [PDF 8308KB](35)
摘要:
自适应滤波是滤除传感输出中宽带噪声的常用方法。自适应过程跟随传感信号统计特征的变化进行调整,收敛时自适应滤波器输出为传感信号的最优估计,而收敛前的调整过程中输出并非最优,且会产生畸变引入额外噪声。该文根据噪声标准差\begin{document}$\sigma $\end{document}对传感输出进行实时量化变换,变换结果基本保持平稳,且保留传感信号和噪声信息。以变换结果为待滤波信号,自适应滤波器一旦收敛就始终处于收敛状态。对实际传感输出的处理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各类传感输出的宽带噪声实时抑制,输出不会产生畸变引入额外噪声。
密码学与网络信息安全
基于国密算法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设计
黄海, 关志博, 于斌, 马超, 杨锦波, 马项羽
2025, 47(8): 2757-2767.   doi: 10.11999/JEIT250050
[摘要](222) [HTML全文](144) [PDF 1125KB](42)
摘要:
现有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存在安全漏洞不可控的风险,此外计算效率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国密算法SM2和SM3的隐私集合求交协议SM-PSI,采用国产安全芯片对协议中的关键算法如含数据加密、非交互零知识证明等进行了硬件加速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协议在半诚实敌手模型下的安全性。使用模拟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安全等级下,所提协议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其计算效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计算速度比CPU运行最优方案SpOT-Light的PSI协议平均提升4.2倍,比DH-IPP方案平均提升6.3倍。该研究为实现我国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用户敏感权重驱动的单侧个性化差分隐私随机响应算法
刘振华, 王文馨, 董新锋, 王保仓
2025, 47(8): 2768-2779.   doi: 10.11999/JEIT250099
[摘要](182) [HTML全文](113) [PDF 7027KB](35)
摘要:
单侧差分隐私机制具有敏感屏蔽特性,能确保攻击者无法显著降低其对记录敏感性的不确定性,但是该机制中的单侧差分隐私随机响应算法仅适用于敏感记录百分比较低的数据集。为克服上述算法在敏感记录百分比较高数据集中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单侧个性化差分隐私随机响应算法。该算法引入敏感规范函数的定义,为不同用户的各项数据分别赋予不同的敏感级别,然后设计新的个性化采样方法,并基于用户数据权重值进行个性化采样和加噪处理。相对于单侧差分隐私随机响应算法,所提随机响应算法更细致地考虑到用户对不同数据的敏感程度。特别地,该文将综合权重值映射到需要添加的噪声量以满足严格的隐私保护要求。最后,在合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实验,对比了单侧个性化差分隐私随机响应算法与现有的随机响应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上限阈值下,所提算法不仅在敏感记录百分比较低时提供更优的数据效用,而且适用于敏感记录百分比较高的场景,并显著提高了查询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优化局部性的前向安全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方案
郭宇韬, 柳枫, 王峰, 薛开平
2025, 47(8): 2780-2790.   doi: 10.11999/JEIT250107
[摘要](167) [HTML全文](98) [PDF 1706KB](17)
摘要:
对称可搜索加密是实现在云存储场景下加密搜索的一项重要原语。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是支持动态增加和删除数据的对称可搜索加密,在多数场景相较静态方案更为实用。对称可搜索加密中局部性指的是搜索时服务器需要进行的非连续存储访问的次数,是影响搜索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中局部性与前向安全性的要求相矛盾。差的局部性导致了搜索时间随结果数量的简单线性增长,进而严重影响高频关键词的搜索效率。现有针对前向安全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进行局部性优化的方案要么存在对两次搜索之间的更新次数的限制,要么更新效率和读效率较低。该文提出了新的局部性优化方案,能够转换任意符合要求的前向安全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方案为优化局部性的前向安全动态对称可搜索加密方案,同时不损害更新效率和读效率在内的其他重要性能指标。方案基于客户端缓冲和分批打包,打包内同关键词更新可连续读取,有效限制了各关键词的局部性上界。同时,该文设计并使用了安全的打包格式,通过安全证明确保了转换后方案在保证前向安全的同时不会引入额外信息泄露。理论和实验分析证明了该方案在极大提升高频关键词搜索效率的同时,不对更新效率以及其他关键词的搜索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针对SM4的选择明文攻击:线性运算带来的难题与对策
唐啸霖, 冯燕, 李志强, 郭叶, 龚关飞
2025, 47(8): 2791-2799.   doi: 10.11999/JEIT250014
[摘要](245) [HTML全文](144) [PDF 3028KB](23)
摘要:
在硬件安全领域,各种侧信道攻击已受到广泛关注,这类攻击利用硬件泄漏的物理信息来推断密钥等敏感信息,其中能量分析攻击是最受关注的侧信道攻击技术之一。针对高级加密标准的能量分析攻击方法相对成熟,对于SM4算法,由于其轮运算包含特殊的线性变换模块,使得能量分析攻击更加困难。针对SM4的选择明文攻击方法可以规避线性变换模块带来的运算复杂度,但这些方法面临以下难题:如何构造四轮选择明文、如何恢复初始密钥、如何分辨对称攻击结果,以及如何排除高相关性错误猜测值。该文在深入分析难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对SM4算法实现进行了能量分析攻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应对策略,能有效解决在SM4的选择明文攻击过程中,线性运算带来的难题。
有限链环上渐近优的多元扭转码
高健, 崔青香, 郑雨琦
2025, 47(8): 2800-2807.   doi: 10.11999/JEIT250032
[摘要](135) [HTML全文](95) [PDF 787KB](23)
摘要:
对码的渐近性的研究是纠错码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Shannon第二定理指出,当码长趋于无穷时,存在码率接近信道容量且译码错误概率趋近于零的编码方案。对码的渐近性进行研究可以验证这一理论极限的可达性。在设计和选择编码方案时,渐近性是重要的比较依据,研究码的渐近性有助于理解码的性能极限和设计高效能纠错码,助力实际编码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确保其在长码场景下逼近理论最优性能,同时平衡纠错能力、码率与复杂度。该文给出了有限链环上1-生成元多元扭转码是自由码的条件,构造了有限链环上一类自由的1-生成元多元扭转码。基于概率方法和中国剩余定理理论,讨论了这类码的渐近码率和相对距离。结果表明,有限链环上的这类1-生成元多元扭转码是渐近优的。
基于稀疏子空间采样的信号检测网络黑盒查询对抗攻击方法
李东阳, 王林元, 彭进先, 马德魁, 闫镔
2025, 47(8): 2808-2818.   doi: 10.11999/JEIT241019
[摘要](163) [HTML全文](93) [PDF 2275KB](22)
摘要: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在信号检测任务的应用,神经网络易受到对抗样本攻击的脆弱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无法获取模型内部信息的信号检测网络黑盒攻击场景,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稀疏子空间采样的黑盒查询对抗攻击方法。该方法将信号样本检测数量消失比例作为判断攻击是否成功的约束条件,构造信号检测网络对抗样本攻击模型,参考跳步跳跃攻击(HSJA)算法设计基于决策边界的信号检测网络黑盒查询对抗攻击方法求解该模型,以生成信号对抗样本。为了进一步改善查询效率,该文根据信号对抗扰动特点构建稀疏子空间采样进行查询攻击,即在生成对抗样本时,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具有较大幅度的信号分量,并仅在这些选定的分量上添加扰动。实验结果表明,在信号目标消失数量比例0.3的决策边界下,稀疏子空间采样黑盒对抗攻击方法使得信号检测网络mAP值降低了43.6%、召回率降低了41.2%。与全空间采样方法相比,稀疏子空间采样方法攻击成功率提升了2.5%,且对抗扰动平均能量比降低了3.47%。稀疏子空间采样攻击方法可以使得信号检测网络性能明显下降,相较于全空间采样具有攻击成功率更高、扰动强度更小等优势。
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
基于双深度Q网络的多目标遥感产品生产任务调度算法
周黎鸣, 余汐, 范明虎, 左宪禹, 乔保军
2025, 47(8): 2819-2829.   doi: 10.11999/JEIT250089
[摘要](323) [HTML全文](110) [PDF 3759KB](56)
摘要:
遥感产品的生产是一个涉及动态因素的多任务调度问题,任务之间存在资源竞争与冲突,且受生产环境实时变化的影响。如何实现自适应、多目标的高效调度成为问题关键。为此,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双深度Q网络(DDQN)的多目标遥感产品生产任务调度算法(MORS),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遥感产品的生产时间,并实现节点资源的负载均衡。首先将多个产品输入处理单元生成相应的遥感算法,然后基于价值驱动的并行可执行筛选策略得到算法子集。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感知遥感算法特征和节点特征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综合遥感算法生产时间和节点资源状态设计奖励函数,采用DDQN算法训练模型,以确定待处理子集中每个遥感算法的最佳执行节点。在不同数量产品的仿真实验中,将MORS与先来先服务(FCFS)、轮询调度(RR)、遗传算法(GA)以及基于深度Q网络(DQN)的任务调度算法和基于双流深度Q网络(Dueling DQN)的任务调度算法进行全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ORS在遥感任务调度上相较于其它算法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
一种结合选择性通信与冲突解决的多智能体路径规划方法
王昱, 张旭秀
2025, 47(8): 2830-2840.   doi: 10.11999/JEIT250122
[摘要](303) [HTML全文](226) [PDF 2257KB](55)
摘要:
在动态密集场景中,路径规划方法面临计算复杂度高、系统可扩展性差等问题,尤其在障碍物密度大、智能体数量多的结构化环境中,易出现寻路效果不佳及碰撞死锁等现象。针对复杂场景下多智能体路径规划通信与动态冲突的双重挑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选择性通信与冲突解决的多智能体路径规划方式(DCCPR)。该方法构建动态联合屏蔽补充决策机制,通过融合A*算法生成的期望路径与双惩罚项强化学习,在实现任务目标的同时减少路径偏差;引入基于多层次动态加权的优先级冲突解决策略,结合初始距离优先级、任务Q值动态调整及轮流通行机制,有效处理系统中冲突情境。通过在训练期间从未见过的结构化地图上测试,相比决策因果通信(DCC)任务成功率提高约79%,平均回合步长降低了46.4%。
融合兴趣点和联合损失函数的长时航迹预测模型
周传鑫, 简刚, 李凌书, 杨壹, 胡宇, 刘正铭, 张伟, 饶真珍, 李云霄, 吴超
2025, 47(8): 2841-2849.   doi: 10.11999/JEIT250011
[摘要](188) [HTML全文](101) [PDF 1488KB](28)
摘要:
航迹预测在飞机舰船交通管理、路径规划和安全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Transformer模型在航迹预测任务中存在的训练收敛速度慢、模型过拟合、长时误差大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融合兴趣点和联合损失函数的长时航迹预测模型(PL-Transformer)。首先,通过专家经验定义预测范围内兴趣点的位置,引入航迹范围内待预测轨迹点与兴趣点间的关联特征,联合已有特征并转化为数据特征的稀疏表示,增强模型对运动航迹的全局特征捕捉能力,解决Transformer模型仅关注航迹自身局部特征变化的问题;其次,通过优化损失函数,将模型经纬度特征与兴趣点特征损失相关联,挖掘不同特征间的内涵损失,从而提高对航迹的长时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PL-Transformer模型在较长时间尺度的航迹预测任务中,相较于基准长时模型预测误差平均降低了约10%,验证了该模型在航迹预测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清醒活动大鼠双脑区位置细胞放电信息探测与交互分析
李明, 徐威, 徐兆杰, 莫凡, 杨固成, 吕诗雅, 罗金平, 金鸿雁, 刘军涛, 蔡新霞
2025, 47(8): 2850-2858.   doi: 10.11999/JEIT250024
[摘要](186) [HTML全文](119) [PDF 4579KB](16)
摘要:
连续探测自由活动大鼠的神经活动对于研究大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该文研究旨在通过双脑区探测提供全面的大脑活动信息。为此,设计了一种符合双脑区形状的四探针微电极阵列(MEA),并使用聚吡咯/银纳米线(PPy/AgNW)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优化后,PPy/AgNW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MEA展现出低阻抗(53.01 ± 2.59 kΩ),增强了信号采集性能。进一步研究了PPy/AgNW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MEA的稳定性。经过1000次循环伏安扫描后,电容保持率为92.51% ± 2.21%,阻抗未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长期体内探测的高稳定性。MEA植入大鼠相应脑区后不影响其自由活动,并成功检测到连续两周的空间认知过程中尖峰信号和局部场电位信号,确认了记录神经元中存在位置细胞。为了评估神经元动态的变化,我们计算了神经元之间的互信息、特别关注单脑区内以及双脑区之间的交互信息。在初始记忆阶段,观察到双脑区间显著的信息交换,可能与记忆存储有关。总之,本研究成功地使用纳米材料修饰的MEA实现了对移动大鼠双脑区的动态探测,揭示了参与空间记忆过程的神经动态。这一见解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大脑活动机制和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个性化张量分解的高阶互补云API推荐方法
孙梦梦, 刘啸威, 陈文辉, 申利民, 尤殿龙, 陈真
2025, 47(8): 2859-2871.   doi: 10.11999/JEIT250003
[摘要](283) [HTML全文](110) [PDF 3150KB](27)
摘要:
在万物互联的云时代,云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是数字经济建设和服务化软件开发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然而,云API数量的持续增长给用户决策和推广带来挑战,设计有效的推荐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多利用调用偏好、搜索关键词或二者结合进行建模,主要解决为给定Mashup推荐合适云API的问题,未考虑开发者对个性化高阶互补云API的实际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个性化张量分解的高阶互补云API推荐方法(Personalized Tensor Decomposition based High-order Complementary cloud API Recommendation, PTDHCR)。首先,将Mashup与云API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云API与云API之间的互补关系建模为三维张量,并利用RECAL张量分解技术对这两种关系进行共同学习,以挖掘云API之间的个性化非对称互补关系。然后,考虑到不同互补关系对推荐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构建个性化高阶互补感知网络,充分利用Mashup、查询云API以及候选云API的多模态特征,动态计算Mashup对不同查询和候选云API之间互补关系的关注程度。在此基础上,将个性化互补关系拓展到高阶,得到候选云API与查询云API集合的整体个性化互补性。最后,利用两个真实云API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方法,PTDHCR在挖掘个性化互补关系和推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LFTA:轻量级特征提取与加性注意力的特征匹配方法
郭志强, 汪子涵, 王永圣, 陈鹏羽
2025, 47(8): 2872-2882.   doi: 10.11999/JEIT250124
[摘要](382) [HTML全文](283) [PDF 4453KB](73)
摘要:
近年来,特征匹配技术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3维重建、视觉定位和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等。然而,现有匹配算法面临精度与效率的权衡困境:高精度方法常因复杂模型设计导致计算复杂度攀升,难以满足实时需求;而快速匹配策略通过特征简化或近似计算虽实现亚线性时间复杂度,却因表征能力受限与误差累积,无法达到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求。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加性注意力的轻量化特征匹配方法—LFTA。该方法通过轻量化多尺度特征提取网络生成高效特征表示,并引入三重交换融合注意力机制,提升了在复杂场景下的特征鲁棒性;同时提出了自适应高斯核生成关键点热力图和动态非极大值抑制算法,以提高关键点的提取精度;此外,该文设计了结合加性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和深度可分离卷积位置编码的轻量化模块,对粗粒度匹配结果进行微调,从而生成高精度的像素级匹配点对。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MegaDepth和ScanNet两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评估,并通过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验证了各模块的贡献和模型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姿态估计上的性能相比于轻量化的算法有显著提升,且与性能较高的算法相比推理时间有显著下降,实现了高效性与高精度的平衡。
动态环境下多智能体自主编组与任务协同技术
王琛, 朱承, 雷洪涛
2025, 47(8): 2883-2894.   doi: 10.11999/JEIT250079
[摘要](198) [HTML全文](125) [PDF 6518KB](42)
摘要:
在作战单元可能毁伤的作战环境下,作战单元面对复杂战场环境需临机合成合适数量的多个战术作战单元作战群,并自动划分作战单元作战群归属。该文提出一种自适应聚类合同网算法,通过聚类指标的2阶相对变化率确定作战群数,并根据该作战群数通过聚类实现作战单元的作战群划分;同时,通过基于多层合同网方法的作战群投标、作战群内作战单元投标,实现多个复杂分散战术作战任务的预分配。通过任务重分配与任务交换流程,以实现战术作战任务的最终更优分配。本研究综合考虑作战单元的属性以及任务信息,实现多作战单元的作战群自适应划分以及作战任务的优化分配。
YOMANet-Accel:面向边缘端人车检测的轻量化算法加速器
陈宁江, 卢耀宗
2025, 47(8): 2895-2908.   doi: 10.11999/JEIT250059
[摘要](250) [HTML全文](116) [PDF 6758KB](52)
摘要:
针对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场景中行人车辆检测任务面临的模型计算复杂度高、参数量大导致的部署难题,该文提出一种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YOMANet (Yolo Model Adaptation Network),基于异构FPGA平台设计YOMANet加速器(YOMANet-Accel),实现边缘端人车检测的算法加速。YOMANet算法的主干网络采用轻量型网络MobileNetv2以大幅压缩模型参数量,颈部网络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来代替常规卷积以提升训练速度,并在头部网络嵌入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模块(NAM)以增强网络对细节信息的捕获能力。为将YOMANet算法部署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平台,该文针对卷积运算在任务层设计循环分块以调整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顺序,在运算层对处理引擎单元(PE)设计乘加树,使得多个乘加运算可以同时执行,提高数据的并行计算效率。同时,针对数据存储过程采用双缓存机制来减少数据传输时延,对权重参数和激活函数进行int8数据量化以降低资源消耗。实验结果表明,YOMANet算法在训练平台上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表现优异,对小目标和遮挡目标具备较好的检测能力,有效减少了误检和漏检情况的发生。算法部署到硬件平台后,YOMANet-Accel的目标检测效果保持在较高水平,硬件资源的能效比表现良好,有效发挥了FPGA的并行优势。
特征级语义感知引导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
张梅, 金叶, 朱金辉, 贺霖
2025, 47(8): 2909-2918.   doi: 10.11999/JEIT250042
[摘要](316) [HTML全文](194) [PDF 4340KB](68)
摘要:
在自动驾驶领域,红外和可见光的融合图像因其能够提供显著目标和丰富的纹理细节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大部分融合算法单方面关注融合图像的视觉质量和评价指标,而忽略了高级视觉任务的需求。另外,虽然一些融合方法尝试结合高级视觉任务,但是其效果受限于语义先验和融合任务之间的交互不足且没有考虑到不同特征差异性的影响。因此,该文提出了特征级语义感知引导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使语义先验知识与融合任务进行充分交互,提高融合结果在后续的分割任务中的性能。对于语义特征和融合图像特征两者的差异性,提出了双特征交互模块,以实现不同特征的充分交互和选择。对于红外和可见光两种不同模态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多源空间注意力融合模块,以实现不同模态信息的有效集成和互补。该文在3个公共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融合结果优于其他方法且泛化能力较好,而且在各种融合算法联合分割任务的性能比较实验中也表明了该方法在分割任务中的优越性。
多源特征融合增强的虚假新闻检测方法
胡泽, 陈志南, 杨宏宇
2025, 47(8): 2919-2934.   doi: 10.11999/JEIT250041
[摘要](298) [HTML全文](182) [PDF 4014KB](45)
摘要:
针对现有虚假新闻检测方法在提取和利用新闻多层次特征及捕获新闻传播高阶结构特征方面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一种多源特征融合增强(MSFFE)的虚假新闻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层次注意力机制,从结构、时序和内容3个维度提取新闻特征:首先,通过增强型超图神经网络提取新闻传播的结构特征;其次,利用多尺度时序模块捕获新闻传播的时序特征;最后,采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提取新闻内容特征。特别地,该方法设计了一种特征融合门控单元,用于动态调整不同特征维度的权重,从而实现多源异构特征的高效融合。在公开数据集Politifact和Gossipcop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较UPFD, HGNN, RTRUST(State-of-the-Art)等近年的基线方法有所提升。其中,与最先进的方法相比较,在Politifact数据集上,准确率提升了3.64%,F1分数提升了3.41%;在Gossipcop数据集上,准确率提升了0.55%,F1分数提升了0.56%。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虚假新闻,为虚假新闻检测领域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面向焦虑改善的睡眠脑电信号深度学习分析模型研究
黄辰, 马耀龙, 张龑, 王时绘, 杨超, 宋建华, 陈侃松, 杨伟平
2025, 47(8): 2935-2944.   doi: 10.11999/JEIT241123
[摘要](160) [HTML全文](100) [PDF 2799KB](28)
摘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严重时会显著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已有研究表明,睡眠与焦虑存在双向调控关系,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为提高在睡眠环境下对焦虑患者脑电信号的分析准确率,该文提出一种改进型特征金字塔网络(IFPN)模型。在IFPN模型中,首先,对焦虑患者睡眠前后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采用脑电信号标准化和特征金字塔网络去噪,以统一脑电信号尺度并去除噪声。然后,将预处理后焦虑患者的睡眠脑电数据转换为脑熵地形图,以强化在睡眠环境下对焦虑改善的脑电信号分析能力,接着,利用改进型特征金字塔网络对脑熵地形图进行特征提取,生成特征脑地形图。最后,将特征脑地形图输入到ResNet-50进行脑电信号分析。本文在开源数据集上验证了IFPN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睡眠环境下,采用所提模型能够进一步提升针对焦虑脑电信号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率,从而为分析睡眠对于焦虑的改善作用提供深入的理论和实验支撑。
电路与系统设计
一种用于LPO场景的2 pJ/bit 4×112 Gbps的MZM驱动器
张书安, 朱文锐, 古元冬, 雷萌, 张建玲
2025, 47(8): 2945-2952.   doi: 10.11999/JEIT250176
[摘要](310) [HTML全文](218) [PDF 5055KB](46)
摘要:
针对 AI 数据中心对光模块高集成度、低功耗的要求,该文提出连续时间线性均衡器(CTLE)与可变增益放大器联合设计的电流复用架构,将传统马赫曾德尔调制器驱动器的四级结构简化为两级;输出级采用集电极开路结构使输出级功耗降低一半。该文还首次提出高低频响应独立可调的 CTLE 架构,通过低频增益补偿有效抑制趋肤效应引起的非线性失真,通过高频增益调节有效补偿传输线的高频损耗。该芯片基于130 nm BiCMOS 工艺流片,芯片具有4个通道,每个通道最大通信速率为112 Gbps。测试结果表明,该驱动器达到最大增益19.49 dB、增益可调节范围 13 dB、最大峰值增益9.2 dB、差分输出摆幅3 Vppd和总谐波失真低于3.5%,眼图线性度达到0.95,芯片功耗低至 225.23 mW,达到2 pJ/bit 的超高能效。实现了线性驱动可插拔光模块等应用场景所需的高性能与低功耗平衡。
X波段速调管多间隙输出腔间隙阻抗计算与测试方法
郭鑫, 张志强, 顾红红, 梁源, 沈斌
2025, 47(8): 2953-2962.   doi: 10.11999/JEIT250002
[摘要](118) [HTML全文](92) [PDF 4001KB](12)
摘要:
在雷达与通信系统中,大功率宽频带速调管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采用多间隙输出腔体(MGOC)的设计是速调管拓展器件带宽的有效手段,MGOC的间隙阻抗在带内的平坦度直接决定了速调管的带内增益以及带宽,间隙阻抗的计算以及测试方法显示出极端的重要性。该文研究了X波段速调管MGOC的等效电路模型,详细论述了MGOC间隙阻抗的计算方法。另外在微波网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速调管MGOC间隙阻抗的测试方法。利用以上理论,设计出一种X波段四间隙输出腔,输出段带宽被扩展到1.2 GHz以上。输出段冷测实验件的间隙阻抗测试结果与电路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输出段MGOC间隙阻抗的研究为进一步拓展速调管带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编辑部公告
more >
学术动态
more >
作者服务中心
融媒体平台
more >
友情链接
more >

官方微信,欢迎关注

电子与信息学报

微信学术论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