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学报》
面向6G零功耗物联网的反向散射通信专题征文通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联网逐渐成为6G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万物智联”的关键。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时,节点电池的能量问题将会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更换电池或给电池充电可以有效延长节点的运行周期,但会大大提高成本,并且有时不易实现。为了促进未来物联网实现低成本、低功耗、大连接以及深覆盖的设计目标,较好满足多样化的物联网通信场景需求,反向散射通信作为面向零功耗物联网应用的代表性技术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注。它是一种通过反向散射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集能量采集、反向散射与低功耗计算一体,且不需要高功耗器件来产生载波信号以及数模转换,因此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可满足零功耗物联网通信需求。尽管如此,反向散射通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存在着若干技术难点以待突破。为及时发表科研工作者在反向散射通信前沿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零功耗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2022年,电子与信息学报拟重磅推出“面向6G零功耗物联网的反向散射通信”专题,现发布征文通知。
专题主编
徐勇军,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
专题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公仆,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李 东,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
周继华,研究员 (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
杨 刚,研究员 (电子科技大学)
包括但不限于:
反向散射通信基础理论与性能分析;
反向散射通信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
反向散射通感融合一体化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收发机设计;
大规模密集物联网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协作传输设计;
反向散射通信模式选择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资源分配技术;
智能超表面辅助的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移动边缘计算赋能的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数能同传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性能极限分析;
反向散射通信安全传输技术;
全双工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基于频移的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基于主被动混合的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反向散射通信系统架构与验证平台等相关方向。
稿件类型:
可以为综述、论文、简报等形式的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投稿方式:
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 (http://jeit.ie.ac.cn)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面向6G零功耗物联网的反向散射通信”专题。
稿件格式:
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模板(投稿指南、模板下载)。
截稿时间:2022年9月15日
拟录用时间:2022年10月31日(录用后即可网络优先出版)
纸刊刊出:约2023年2月
徐勇军,重庆邮电大学文峰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计划,重庆邮电大学文峰青年百人,重庆市人社局“重庆市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支持人选。2015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吉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6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大陆汽车研发(重庆)有限公司网关产品软件技术带头人。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内一级学术期刊《电子与信息学报》青年编委,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委会秘书,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理事。一直从事无线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检索50余篇),7篇SCI一区top(ESI高被引一篇),10篇SCI二区,H-index 14, 累计影响因子200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授权16项(成果转让9项),申请美国PCT专利1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同时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产学研促进会优秀奖,川渝科协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吉林省通信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重庆市期刊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分支机构年度优秀工作者,电子与信息学报优秀编委,电子与信息学报/电讯技术/重庆邮电大学学报优秀审稿人。担任Physical communications, EURASIP JWCN等SCI期刊编辑,担任IEEE TSP/TWC/TVT等顶级通信期刊审稿人,担任Globecom/ICC/WCNC/WCSP等国际知名会议TPC成员。
王公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于安徽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移动互联网、信号处理以及人工智能。当前研究聚焦于物联网反向散射技术估计检测理论,高铁无线通信网络物理层技术,以及机器学习基础理论与应用(如利用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理论来解决无线信号估计检测问题)。已在IEEE TWC, IEEE TCOM,IEEE JSA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agazine等A1A2区SCI杂志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国际会议论文五十多篇。累计发表SCI论文58篇,ESI高被引五篇,论文总引用三千余次,SCI他引一千二百余次。获得ACM MoMM、IEEE WCSP、IET ICT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和一等奖(202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产学研项目多项。
李东,博士,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创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于中山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加入澳门科技大学工作至今,其中2012年访问新加坡科技局资讯通信研究院。当前研究兴趣包括反向散射通信,智能反射面辅助通信和通信资源受限的联邦学习。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近百篇,其中在IEEE WCM/IoT-J/TII/TWC/TCOM/TVT/SPL/WCL/CL系列期刊上发表60余篇。主持6项包括国家科技部联合项目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在内的研究项目,总金额600余万澳门币(约500余万人民币)。先后于2011年(首届),2016年和2019年3次获得澳门科技大学中银优秀学术研究奖。现为IEEE澳门分会执行委员会理事和IEEE通信协会会员。更多信息可访问个人主页https://sites.google.com/view/eedongli。
周继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通信与信息系统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首批巴渝特级技师,重庆市电子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高新区(九龙坡区)高级专家、十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佳创新团队负责人、首届人才龙卡获得者,重庆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复杂环境通信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专用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技术负责人,在3G、4G、5G、6G等领域有深厚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全军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杨刚,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15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反射/共生无线通信、智能可重构无线通信、通信信号处理。在国际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论文被Google学术引用2800余次,SCI他引1100余次,其中3篇第一作者一区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为第一作者获得IEEE通信学会Stephen O. Rice最佳期刊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TAOS最佳论文奖。曾获得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和主研参与科研项目1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华为公司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10项。担任国际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编辑、国际期刊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副编辑;担任国际会议IEEE ICCT 2021、IEEE ICET 2020 、IMT 2030(6G)推进组6G研讨会特邀报告人;担任IEEE GLOBECOMM 2017媒体及宣传共同主席、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Spring2021 以及IEEE/CIC ICCC 2019研讨会主席。
美 编:陈 倩
校 对:余 蓉、马秀强
审 核:陈 倩
声 明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
欢迎评论、转载和分享本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电子与信息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佳文
Top100集成电路可测性、可靠性、可制造性设计经典论文大盘点
编委推荐:七大预编码研究方向盘点及文献梳理
编委推荐:TOP100 6G物联网论文大盘点
FDD模式下大规模MIMO的CSI反馈方法推荐阅读
征文
“人工智能芯片与算法前沿技术”专刊征文通知
“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颠覆性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隐私数据安全共享与处理”专题征文通知
“图信号处理基础理论与应用”专题征文通知
“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专题征文通知
“电磁超构表面理论与应用”专题征文通知
“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专题征文通知
“天地融合智能组网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公众号征文通知
微信群丨WeChat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