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与信息学报》
面向6G的时延多普勒域通信范式专题征文通知

6G时代的多种新型应用对高移动场景下无线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要求。当前 5G 网络中广泛采用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 调制技术由于高移动场景中的多普勒频偏而产生载波间串扰,严重影响通信性能。近年来,被称为正交时频空间(OTFS) 的新型二维调制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OTFS 将信号处理和分析由时频域迁移到时延多普勒域,有效利用了时延多普勒域信道时不变和稀疏的特点,对抗多普勒频偏引起的载波间串扰。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二维正交变换,每一个时延多普勒域符号均可以经历完整的时频域信道,带来时频分集增益,有效增强了通信可靠性。此外,时延多普勒域还具有可分辨性、紧凑性、稳定性和稀疏性等优势。除此之外,时延多普勒域信道估计与雷达感知内涵相近,其信号体制与传统雷达信号联系密切。针对6G关键技术之一的通感一体化技术,采用时延多普勒域调制信息有利于建立通信感知一体化统一波形设计和信号处理框架。作为一种新型通信范式,时延多普勒域通信为收发信机架构和算法设计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技术的潜力,仍有若干基础研究问题和实际设计问题有待解决。2022年,电子与信息学报拟重磅推出“面向6G的时延多普勒域通信范式”专题,现发布征文通知。
专题主编:
袁伟杰,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
魏志强,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廖勇,副研究员(重庆大学)
白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顾问:
范平志,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包括但不限于:
时延多普勒域信道测量和建模
时延多普勒域通信信息理论
基于统一时延多普勒域的通感一体化理论
多天线多用户技术
时延多普勒域信号处理框架
通信/感知时延多普勒域信道估计
通信接收机/雷达检测器设计
AI增强的OTFS技术
多址技术
网络架构及传输机制
系统级仿真及原型机开发
编码设计及性能分析
时分/频分双工系统
安全及隐私技术
基于OTFS技术的低轨卫星通信、水声通信、无人机通信
其他相关方向。
稿件类型:
可以为综述、论文、简报等形式的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投稿方式:
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 (http://jeit.ie.ac.cn)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面向6G的时延多普勒域通信范式”专题。
稿件格式:
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模板(投稿指南、模板下载)。
截稿时间:2023年5月30日
拟录用时间:投稿后两个月左右(录用后即可网络优先出版)
纸刊刊出:约2024年2月
袁伟杰,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正交时频空调制(OTFS)、智能交通、下一代移动通信(6G)、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等,在领域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了多项多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目前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编委,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及《中国通信(英文版)》首席客座编辑,作为创始主席(Founding Chair)牵头成立了IEEE通信学会OTFS专委会(IEEE ComSoc OTFS-SIG),获2021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及IEEE TCOM, IEEE WCL模范审稿人。此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的审稿人和技术程序委员会(TPC)成员,作为共同主席(Co-Chair)或共同组织者(Co-organizer)在IEEE ICC, ICASSP, WCNC, SPAWC, ICCC, VTC, ACM MobiCom等国际顶级会议上牵头组织了多项专题研讨会和特别分会,是IEEE感知通信一体化新型技术倡议委员会(ETI)的创始成员并负责Conference&Events工作。(Email: yuanwj@sustech.edu.cn)
魏志强,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截止目前已在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三篇论文荣获ESI高被引论文,7篇论文入选IEEE通信学会OTFS最佳读物列表(IEEE ComSoc Best Readings in OTFS)。创立了IEEE通信学会OTFS专委会(IEEE ComSoc OTFS-SIG),并担任首届联合主席。他在2021年、2022年IEEE国际通信大会组织OTFS研讨会,并担任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此外,他曾获2018年世界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从当年2800篇投稿论文中选取十篇),获IEEE通信汇刊和无线通信汇刊最佳审稿人奖等学术荣誉。
廖勇,重庆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5G/6G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及其在行业中的应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录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0余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议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与信息学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中兴通讯技术(英文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编委。(Email: liaoy@cqu.edu.cn)
白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无线宽带自组织网络、无人机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发表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百余篇,著有Springer英文专著两部、人民邮电出版社中文专著三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期刊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期刊编委、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执行编委,并入选IEEE VTS Distinguished Lecturer(杰出演讲者)。(Email:l.bai@buaa.edu.cn)
范志平,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 IET(I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CIE)会士、中国通信学会(CIC)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VT学会杰出讲师(Distinguished Lecturer)和杰出演讲者(Distinguished Speaker)。1997年起受聘英国Leeds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分别于1996年在芬兰Mikkeli理工大学、2001年在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2003年在韩国全北大学、2005年在日本筑波大学担任3-6个月的访问教授。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2007.1-2014.9)、研究生院院长(2007.6-2012.7)、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98.11-2008.4),科技部“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15.10-2021.9)。现为移动通信研究所所长、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名誉院长。在美国IEEE Press、美国Nova Science、英国RSP/John Wiley、德国Springer-Verlag和电子工业等出版社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含编辑出版);获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6项;在IEEE/IEE/IEICE等英文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另有中文刊物论文120余篇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 (Google Scholar cited 21,100+ times, h-index=61, June 5, 2022);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荣获第十三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IEEE VTS 2018年度Jack Neubauer奖,IEEE SPL 2019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 IEEE WCSP会议十周年杰出论文奖(2009-2019)。
关注更多精彩学术前沿报告请关注《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订阅号和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