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征文丨 “人工智能芯片与基础设施”专刊

发布日期: 2025-10-10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子与信息学报》

人工智能芯片与基础设施”专刊征文通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卓越领军期刊,CCF计算领域T1期刊,ESCI / EI收录) 2025年“人工智能芯片与基础设施”专刊征稿工作现已正式启动,特此发布征文通知。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共商AI发展新图景。

一  选题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算力、存储、互连和能效等核心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AI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落地和国家战略能力建设的基石。当前,AI基础设施研究涵盖从芯片架构、计算系统、网络互连、存储系统,到云边端协同、能效优化、软件编译工具链等多层次领域。随着摩尔定律放缓与后摩尔时代挑战的出现,学界正积极探索晶圆级芯片、光电融合互连、Chiplet、专用加速器等新兴技术,以突破传统硬件架构的性能瓶颈。AI基础设施不仅承载着AI模型的高效运行,更是支撑智能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应用的重要底座。其研究将直接推动AI模型更快、更强、更高效地演进,同时对降低能耗、提升可扩展性和增强系统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跨层协同优化(软硬件结合、系统与算法共设计),有望实现性能与能效的双突破。在产业界,面对大规模数据训练和推理的现实需求,企业迫切需要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新一代AI基础设施的前沿挑战包括:如何突破制程与材料瓶颈?如何实现大规模异构系统的高效调度?如何平衡高性能与可持续性发展?这些问题正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攻关的热点和焦点。

本专刊旨在聚焦AI基础设施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技术突破和产业趋势,汇集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推动学术界、产业界、政策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协作,共同塑造AI时代的技术底座。

二  征文范围

1 芯片与硬件架构

 ▪ 专用AI加速器(如DPU、TPU、NPU)的新架构

 ▪ 面向AI应用的可重构计算与存储系统

 ▪ 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功耗与散热优化技术

 ▪ 光电融合互连、硅光互连技术在AI系统中的应用

 ▪ 晶圆级集成与Chiplet架构设计

2 系统与软件平台

 ▪ 大规模AI训练与推理的系统调度与优化

 ▪ 异构计算与多芯片协同优化

 ▪ AI模型编译工具链与软硬件协同设计

 ▪ 面向AI应用的高性能、低功耗内存与存储架构

 ▪ 安全可信的AI计算系统设计

3 网络与互连技术

 ▪ 高速芯片间、节点间互连技术(如SerDes、PCIe、光互连)

 ▪ AI集群网络架构与通信优化

 ▪ AI云边端一体化架构与分布式系统设计

 ▪ 网络中AI流量调度与负载均衡

4 能效与可持续性

 ▪ 绿色AI计算与能效优化技术

 ▪ 面向能效的系统级动态管理与调度

 ▪ 碳排放、能源消耗评估与优化模型

5 行业应用与系统实现

 ▪ 面向大模型的高效基础设施设计

 ▪ 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应用中的AI基础设施实践

 ▪ AI数据中心系统优化与新型架构部署

 ▪ 开源平台、软硬件生态建设与标准化

6 其他相关方向

三 专题编委会
01
 主编

尹首一,清华大学教授、集成电路学院院长,IEEE Fellow,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可重构计算、CMOS存算一体架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在ISSCC、VLSI、ISCA、MICRO、HPCA、DAC和IEEE JSSC、TPDS、TCSVT、TVLSI、TCAS-I/II等集成电路和体系结构领域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可重构计算》、《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专著2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专利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电子信息领域优秀科技论文奖。现任集成电路领域国际会议ISCA、MICRO、FPGA和A-SSCC的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国际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and Systems》及《Integration, the VLSI Journal》的Associate Editor。

刘伟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高能效高安全新兴计算芯片。现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纳米技术理事会(NTC)副主席、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担任IEEE Trans. VLSI Systems期刊指导委员会主席、IEEE总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客座编委、IEEE Trans. Computers和IEEE Trans. Cricuits and Systems I等芯片设计领域权威IEEE汇刊编委,担任《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出版英文专著3部,发表IEEE汇刊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连续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

翟季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所长。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CCF高性能计算专委副主任、CCF杰出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与编译优化。在并行计算与系统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IEEE TPDS 2021最佳论文奖、IEEE CLUSTER 2021最佳论文奖。担任NPC 2018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CLUSTER 2021领域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担任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教练,指导的团队十五次获得世界冠军。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日本大川基金。

韩 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IP与芯片架构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RISC-V处理器架构与智能、安全芯片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和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并在多家领军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获华为珠峰会战火花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致力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周 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面向智能感知的低功耗AI芯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联合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发表ISSCC、JSSC、VLSI、HPCA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得多个IEEE国际会议论文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等。担任芯片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SSCC数字架构与系统TPC分委会委员,A-SSCC数字电路与系统TPC分委会主席,高水平期刊TBioCAS、TVLSI编委,四川省电子学会嵌入式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四川省无人系统智能电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孙宏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视觉、自主智能系统与智能芯片。围绕上述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获最佳(或提名)论文奖;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担任CJE、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曾任IEEE TCSVT期刊副主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求是人工智能科教奖青年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02
 执行主编

胡 杨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从事晶圆级人工智能芯片体系架构、集成架构及编译工具链相关方向的研究,担任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获2020NSF CAREER Award。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及IC领域国际会议及期刊ISSCCJSSCISCAHPCAASPLOSMICRODAC发表一作及通信作者文章20余篇,总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学术成果共获得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顶级会议ISCA, HPCA的最佳论文提名三次,以及2015Computer Architecture Letter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期刊编委,设计自动化顶级会议DAC的技术委员会主席(TPC track chair);担任美国NSF的基金评审人。

李 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致力于研发高性能可扩展的计算机系统,主持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担任A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的副主编(AEIC)和领域首席编委,B类国际会议IEEE SRDS的第39届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2019-2020届上海主席。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最佳/优秀/焦点论文奖10次,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2024年获评CCF青年科技奖。

03
 专刊编委

孙亚男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能效数字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JSSC, TCAS-I, TCAS-II, TCAD, TVLSI和IEEE ISSCC, DAC, DATE, ISCAS等领域期刊会议上。曾获国际会议IEEE DATE和IEEE ICTA最佳论文提名奖、IEEE ICM最佳论文奖、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

龚 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芯片、近似计算架构、高能效集成电路设计及设计方法学等。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主持或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IEEE TCAS-I、TCAS-II、TVLSI、FPT、DATE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英文专著撰写1部,获专利授权10余项,长期担任IEEE TCAS-I、TCAS-II、TETC、TNNL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刘 野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高能效视觉感知AI芯片设计,面向无人机、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应用,目前已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TCAS-I、TCAS-II、HPCA、A-SSCC、ISCAS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获得集成电路领域重要会议IEEE PrimeAsia 2022最佳论文奖,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1项已获得转让),入选博士后国家资助计划C档,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某科委创新特区项目。曾受邀担任2024-China-Crypto芯片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2024-ITC-亚洲芯片会Session Chair,担任TCAS-I、TCAS-II、TVLSI、TBioCAS、ISCAS等期刊会议审稿人。

金煜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并行计算、大规模并行应用性能分析与优化等。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SC、PPOPP、ICS、USENIX ATC、EuroSys、IEEE TPDS等。研究成果获IEEE TPDS 2022最佳论文奖亚军。担任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教练之一,指导团队三次获得世界冠军。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

邓金易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可重构计算架构、晶圆级 AI 芯片计算架构以及编译系统。近年来在MICRO、ISCA、DAC、IEEE TC、IEEE TCAS-AI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APPT 2023最佳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侯小凤,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绿色高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和系统软件的研究,并且已经在ISCA、SC、ASPLOS、USENIX ATC、TC、TPDS等多个体系结构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高水平论文,获得1项最佳论文奖和5次最佳论文提名,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华为Explore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入选中国科协第十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人才激励计划。

李宝婷,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网络轻量化算法、智能计算架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等,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主持或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或课题,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CAS-I、TVLSI、ISCA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或会议上,担任TCSVT、SCI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等科研奖励3项。

四  我要投稿

1  稿件要求

(1) 稿件类型: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研究型论文/数据论文不超过12页,综述不超过18页,特别优秀的稿件可适当放宽。

(2)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官网)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简要注明:人工智能芯片与基础设施专刊

(3)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须知和论文模板投稿指南>>

(4) 本刊接收并鼓励投稿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

《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论文” 征集通知

2  时间计划

(1) 截稿时间:2026年5月31日。

(2) 稿件拟录用时间:投稿后2月内 (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3)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6年8月。

五  编辑部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87066/7064;

邮箱:jeit@mail.ie.ac.cn。

六 附 《电子与信息学报》简介

《电子与信息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中文领军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领域 T1推荐期刊。学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致力于发布电子与信息领域内创新性、高水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和阶段性研究进展。

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1期,平均审稿周期22天,年发文量约500篇,拥有行业领先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是领域内最大且最活跃的学术社区之一。作为电子与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学报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行业发声的权威媒体。

学报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主流数据库收录。

重点报道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集成电路、芯片与传感器设计、数字与阵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与物联网、电子对抗、雷达、声呐与导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医工结合及其他电子与信息相关交叉学科。

说明:专题/专刊文章均正刊出版,正常收录

本文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公众号(ID: dzyxxxb)


编辑-Ma
校对-FM    审核-Chen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评论、转载,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往期回顾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5-10-10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