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务CDMA系统中的前向功率预测
Prediction of forward transmit power in multiple services CDMA systems
-
摘要: 在综合语音、数据等多种业务的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请求接入的各业务的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各不相同,小区基站的前向发射功率在接入业务后,变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故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对系统的前向发射功率进行限制。该文提出了一种在多业务、多速率环境下,CDMA系统接入新业务后前向功率增量的预测方法;运用该方法预测了小区的前向发射功率,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Abstract: I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supports integrated services, such as voice, data, and images, the variations of the forward transmit power of a base station after adding new connections are different for the services having different data rates and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equirements. Hence the forward transmit power must be constrained to preserve the system st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forecasting the forward transmit power after adding a new connection of a predefined service type. The method is then exemplified by applying it to predict the forward transmit power in a typical system. The results are further valida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
1. 引言
线性码的重量分布是编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近几年,线性码的重量分布,尤其是循环码的重量分布,被国内外的编码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Ding等人[1]研究了不可约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利用不可约循环码构造了一些参数较好的线性码。基于指数和理论,文献[2,3]在有限域上某些可约循环码的重量分布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少重量线性码,如常重量线性码[4]、2-重量线性码[5]、3-重量线性码[6]以及其他少重量线性码[7,8]等,是重要的线性码类,可用于认证码[9]、结合方案以及秘密共享方案的构造。Ding[10]基于不可约循环码的重量分布构造了几类3-重量线性码。Schmidt等人[11]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和高斯和理论得到了不可约循环码至多有两个重量的充要条件。Zhou等人[12]构造了7类3-重量循环码并分析了由这些3-重量循环码得到的秘密共享方案的结构。
拟循环码是一类重要的线性码,它与卷积码和低密度校验码密切相关。指标为2的拟循环码也称为分块长度相等的双循环码。Borges等人[13]给出了2元域上双循环码的显式生成元并确定了双循环码及其对偶码生成元之间的关系。Gao等人[14,15]给出了4元双循环码的生成元以及与对偶码生成元之间的关系,并且证明了4元双循环码是渐进优的。Patanker等人[16]利用高斯和确定了几类2元双循环码的重量分布。
本文主要利用有限域上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构造少重量的线性码。首先,基于有限域上的高斯周期,本文给出了几类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其次,基于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本文构造了几类2-重量线性码和3-重量线性码,其中包括3类最优的2-重量线性码。
2. 基本知识
令
p 是一个素数,q=pm ,r=qt ,其中m 和t 是正整数。令Fq 表示q 元有限域。Fql 的线性子空间称为有限域Fq 上码长为l 的线性码。Ai 表示线性码C 中Hamming重量为i 的码字个数。 定义码长为l 的线性码C 的重量分布多项式为1+A1x+⋯+Alxl 。令
l=m0+m1 。如果C 中的任意码字c=(c1,0,c1,1,⋯,c1,m0−1|c2,0,c2,1,⋯,c2,m1−1) 经循环移位T 作用后有T(c)=(c1,m0−1,c1,0,⋯,c1,m0−2|c2,m1−1,c2,0,⋯ ,c2,m1−2)∈C 则称线性码C 是分块长度为(m0,m1) 的双循环码。若m0=m1 ,则称线性码C 是指标为2的拟循环码。令
Fr=Fqt 表示qt 元有限域且ζ 为其本原元。设θ∈Fr∗=Fr∖{0} ,ord(θ)=n ,h(x) 是θ−1 在Fq 上的极小多项式,deg(h(x))=s ,则Fq[x]/Fq[x]⟨h(x)⟩⟨h(x)⟩=Fqs 是一个qs 元有限域且θ∈Fqs∗=Fqs∖{0} 。因为deg(h(x))=s ,所以s|t ,(qs−1)|(qt−1) 。令Fqs∗=⟨w⟩ ,其中w=ζqt−1qs−1 ,则w 为Fqs 的本原元。假设
θ=wN ,其中nN=qs−1 。定义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为C={(Tr(αβ0),Tr(αβ0θ),⋯,Tr(αβ0θn−1)|Tr(αβ1),Tr(αβ1θ),⋯,Tr(αβ1θn−1))|α∈Fqs} (1) 其中,
β0,β1∈Fqs∗∖⟨θ⟩ ,Tr(⋅) 表示从Fqs 到Fq 的迹映射。此外,C 在Fq 上的校验多项式为θ−1 的极小多项式h(x) 且维数为dim(C)=s 。设
Trq/qpp 表示从Fq 到Fp 的迹映射,χ 是从Fq 到模长为1的复数组成的乘法群的映射,对任意的x,y∈Fq 有χ(x+y)=χ(x)χ(y) 。设b∈Fq ,定义χb(c)=e2π√−1Trq/p(bc)/p,∀c∈Fq (2) 为
Fq 上的加法特征。如果b=0 ,则χ0(c)=1 ,χ0 称为Fq 上的平凡加法特征;如果b=1 ,则χ1 称为Fq 上的标准加法特征。定义
Ci(N,qs)=wi⟨wN⟩,i=0,1,⋯,N ,其中⟨wN⟩ 表示Fqs∗ 的一个子群,陪集Ci(N,qs) 称为Fqs 的阶为N 的分圆类。根据加法特征和分圆类,定义Fqs 上的高斯周期为ηi(N,qs)=∑x∈Ci(N,qs)χ(x),i=0,1,⋯,N 其中,
χ 是Fqs 上的标准加法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斯周期的值很难计算,但是可以通过高斯多项式ψ(N,qs)(X) [17]得到一些特殊的值,其中高斯多项式定义为ψ(N,qs)(X)=N−1∏i=0(X−ηi(N,qs)) 引理1[1] 当
N=2 时,高斯周期的值为η0(2,qs)={−1+(−1)s⋅m−1qs22,p≡1(mod4)−1+(−1)s⋅m−1(√−1)smqs22,p≡3(mod4) 和
η1(2,qs)=−1−η0(2,qs) 。引理2[1] 当
N=3 时,高斯多项式ψ(3,qs)(X) 的分解如下:(1)如果
p≡2(mod3) ,则s⋅m 为偶数并且ψ(3,qs)(X)={3−3(3X+1+2qs2)(3X+1−qs2)2,sm2为偶数3−3(3X+1−2qs2)(3X+1+qs2)2,sm2为奇数 (2)如果
p≡1(mod3),s⋅m≡0(mod3) ,则ψ(3,qs)(X)=127(3X+1−c1qs3)⋅(3X+1+12(c1+9d1)qs3)⋅(3X+1+12(c1−9d1)qs3) 其中,
c1 和d1 满足4qs3=c21+27d21,c1≡1(mod3),gcd(c1,p)=1 。引理3[1] 当
N=4 时,高斯多项式ψ(4,qs)(X) 的分解如下:(1)如果
p≡3(mod4) ,则s⋅m 为偶数并且ψ(3,qs)(X)={4−4(4X+1+3qs2)(4X+1−qs2)3,sm2为偶数4−4(4X+1−3qs2)(4X+1+qs2)3,sm2为奇数 (2)如果
p≡1(mod4),s⋅m≡0(mod4) ,则ψ(3,qs)(X)=4−4((4X+1)+qs2+2u1qs4)⋅((4X+1)+qs2−2u1qs4)3×4−4((4X+1)−qs2+4v1qs4)⋅((4X+1)−qs2−4v1qs4) 其中,
u1,v1 满足qs2=u21+4v21,u1≡1(mod4),gcd(u1,p)=1 。为了确定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本文还需要以下引理。
引理 4[1] 设
e1 是qs−1 的正因数并且0≤i≤e1 ,则{xy:y∈Fq∗,x∈Ci(e1,qs)}=q−1e1gcd(qs−1q−1,e1)⋅Ci(gcd(qs−1)q−1,e1),qs), 其中
q−1e1gcd(qs−1q−1,e1)⋅C(gcd(qs−1q−1,e1),qs)i 表示C(gcd(qs−1q−1,e1),qs)i 中的任意元素在集合{ xy:y∈F∗q,x∈C(e1,qs)i} 中出现的次数均为q−1e1gcd(qs−1q−1,e1) 。3. 几类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
设
N>1 是一个正整数且满足n=qs−1N,N1=gcd(qs−1q−1,N) 。令θ=wN ,其中w 为Fqs 的本原元。Z(qs,β0) 和Z(qs,β1) 分别为使等式Tr(αβ0θi)=0 和Tr(αβ1θj)=0 成立的i,j 的个数。对于C 中任意的码字c ,如果α≠0 ,则它的Hamming重量为WH(c)=2n−Z(qs,β0)−Z(qs,β1) ,其中Z(qs,β0)=|{0≤i≤n−1:Tr(αβ0θi)=0}|,Z(qs,β1)=|{0≤j≤n−1:Tr(αβ1θj)=0}| 令
χ′ 为Fq 上的加法特征,由引理4有Z(qs,β0)=nq+(q−1)N1Nq⋅ηk(N1,qs),Z(qs,β1)=nq+(q−1)N1Nq⋅ηl(N1,qs) 其中,
k,l=0,1,⋯,N1−1 。下面给出当
β0,β1∈F∗qs∖⟨θ⟩,N1=2,3,4 时,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显然,C0(N1,qs)∖C0(N,qs),C1(N1,qs),⋯,C(N1,qs)N1−1 构成了F∗qs∖⟨θ⟩ 的一个划分。定义S 为F∗qs∖⟨θ⟩ 中的一个分圆类。定理1 设
N 是qs−1 的正因数且使得N1=gcd(qs−1q−1,N)=2 ,则情形(1)如果
β0,β1 在相同的分圆类S 中,则由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1所示。表 1 情形(1):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q−1)(qs−1−2η(2,qs)0) qs−12 2Nq(q−1)(qs−1−2η(2,qs)1) qs−12 情形(2)如果
β0,β1 在不同的分圆类S 中,则由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2所示。表 2 情形(2):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1)qs−1 qs−1 证明 对于情形(1)本文只给出当
β0,β1∈C(2,qs)0∖C(N,qs)0 时的证明过程。当
α∈C(2,qs)0 时,因为β0,β1∈C(2,qs)0∖C(N,qs)0 ,所以αβ0,αβ1∈C(2,qs)0 。此时,对于c∈C ,有WH(c)=2n−2(nq+2(q−1)Nq⋅η(2,qs)0) ,出现的频数为qs−12 。同理,当α∈C(2,qs)1 时,对于c∈C ,有WH(c)=2n−2(nq+2(q−1)Nq⋅η(2,qs)1) ,出现的频数为qs−12 。因此,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1所示。对于情形(2),可采用相同的讨论方法。证毕
推论1 如果
β0,β1 满足定理1中的情形(1),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个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2x2(q−1)(qs−qs2)Nq+qs−12x2(q−1)(qs+qs2)Nq 。证明 如果
β0,β1 满足定理1中的情形(1),则由引理1可知,当p≡1(mod4) 时,η(2,qs)0=−qs2+12,η(2,qs)1=qs2−12 ;当p≡3(mod4) 时,η(2,qs)0=qs2−12,η(2,qs)1=−qs2+12 。将η(2,qs)0,η(2,qs)1 的值分别代入表1中,可得到式(1)中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个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2x2(q−1)(qs−qs2)Nq+qs−12x2(q−1)(qs+qs2)Nq 。证毕类似于定理1,当
N1=gcd(qs−1q−1,N)=3 时,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由以下定理给出。定理2 设
N 是qs−1 的正因数且使得N1=gcd(qs−1q−1,N)=3 ,则情形(3) 如果
β0,β1 在相同的分圆类S 中,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3所示。表 3 情形(3):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q−1)(qs−1−3η(3,qs)0) qs−13 2Nq(q−1)(qs−1−3η(3,qs)1) qs−13 2Nq(q−1)(qs−1−3η(3,qs)2) qs−13 情形(4) 如果
β0,β1 在不同的分圆类S 中,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4所示。表 4 情形(4):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1Nq(q−1)[2(qs−1)−3(η(3,qs)0+η(3,qs)1)] qs−13 1Nq(q−1)[2(qs−1)−3(η(3,qs)1+η(3,qs)2)] qs−13 1Nq(q−1)[2(qs−1)−3(η(3,qs)2+η(3,qs)0)] qs−13 推论2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3,p≡2(mod3) 。若β0,β1 满足定理2中情形(3)且s⋅m≡0(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2(qs−1)3x2(q−1)(qs−qs2)Nq+qs−13x2(q−1)(qs+2qs2)Nq。 若
s⋅m≡2(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2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3x2(q−1)(qs−2qs2)Nq+2(qs−1)3x2(q−1)(qs+qs2)Nq。 证明: 当
β0,β1 满足定理2中情形(3)时,如果s⋅m≡0(mod4) ,此时s⋅m2 为偶数,由引理2可得η(3,qs)0=−1+2qs23,η(3,qs)1=η(3,qs)1=−1−2qs23 ,将其代入表3,可得到推论2中的第1种结果;如果s⋅m≡2(mod4) , 此时s⋅m2 为奇数,则由引理2可得η(3,qs)0=−1−2qs23,η(3,qs)1=η(3,qs)1=−1+2qs23 ,将其代入表3,可得到推论2中的另一种结果。 证毕类似于推论2的证明方法,可得到以下3个结论。
推论3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3,p≡2(mod3) 。若β0,β1 满足定理2中的情形(4)且s⋅m≡0(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2(qs−1)3x(q−1)(2qs+qs2)Nq+qs−13x2(q−1)(qs−qs2)Nq。 若
s⋅m≡2(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q−1)(2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2(qs−1)3x(q−1)(2qs−qs2)Nq+2(qs−1)3x2(q−1)(qs+qs2)Nq。 推论4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3,p≡1(mod3) 。若β0,β1 满足定理2中的情形(3)且s⋅m≡0(mod3)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个参数为[2(qs−1)N,s] 的3-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3x2(q−1)(qs−c1qs3)Nq+qs−13x2(q−1)(qs+12(c1+9d1)qs3)Nq+qs−13x2(q−1)(qs+12(c1−9d1)qs3)Nq。 推论5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3,p≡1(mod3) 。若β0,β1 满足定理2中的情形(4)且s⋅m≡0(mod3)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 的3-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3x(q−1)(2qs+12(9d1−c1)qs3)Nq+qs−13x(q−1)(2qs−12(c1+9d1)qs3)Nq+qs−13x(q−1)(2qs+c1qs3)Nq。 类似定理1,当
N1=gcd(qs−1q−1,N)=4 时,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由以下定理给出。定理3 设
N 是qs−1 的正因数使得N1=gcd(qs−1q−1,N)=4 ,则情形(5)如果
β0,β1 在相同的分圆类S 中,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5所示。表 5 情形(5):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q−1)(qs−1−4η(4,qs)0) qs−14 2Nq(q−1)(qs−1−4η(4,qs)1) qs−14 2Nq(q−1)(qs−1−4η(4,qs)2) qs−14 2Nq(q−1)(qs−1−4η(4,qs)3) qs−14 情形(6)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成立,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6所示。
表 6 情形(6):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q−1)[(qs−1)−2(η(4,qs)0+η(4,qs)1)] qs−14 2Nq(q−1)[(qs−1)−2(η(4,qs)1+η(4,qs)2)] qs−14 2Nq(q−1)[(qs−1)−2(η(4,qs)2+η(4,qs)3)] qs−14 2Nq(q−1)[(qs−1)−2(η(4,qs)3+η(4,qs)0)] qs−14 (a)
β0,β1∈{C(4,qs)0∖C(N,qs)0,C(4,qs)1} ;(b)
β0,β1∈{C(4,qs)0∖C(N,qs)0,C(4,qs)3} ;(c)
β0,β1∈{C(4,qs)1,C(4,qs)2} ;(d)
β0,β1∈{C(4,qs)2,C(4,qs)3 。情形(7) 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成立,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如表7所示。
表 7 情形(7):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重量(i) 频数(Ai) 0 1 2Nq(q−1)[(qs−1)−2(η(4,qs)0+η(4,qs)2)] qs−12 2Nq(q−1)[(qs−1)−2(η(4,qs)1+η(4,qs)3)] qs−12 (e)
β0,β1∈{C(4,qs)0∖C(N,qs)0,C(4,qs)2} ;(f)
β0,β1∈{C(4,qs)1,C(4,qs)3} 。由引理3、推论2和定理3,可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6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4,p≡3(mod4) 。若β0,β1 满足定理3中的情形(5)且s⋅m≡0(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3(qs−1)4x2(q−1)(qs−qs2)Nq+qs−14x2(q−1)(qs+3qs2)Nq。 若
s⋅m≡2(mod4) ,则式(1)定义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3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3(qs−1)4x2(q−1)(qs+qs2)Nq+qs−14x2(q−1)(qs−3qs2)Nq。 推论7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4,p≡3(mod4) 。如果β0,β1 满足定理3中的情形(6)或情形(7),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2(q−1)(qs−qs2)Nq]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2x2(q−1)(qs−qs2)Nq+qs−12x2(q−1)(qs+qs2)Nq 。推论8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gcd(qs−1q−1,N)=4,p≡1(mod4) 。若β0,β1 满足定理3中的情形(7)且s⋅m≡0(mod4) ,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参数为[2(qs−1)N,s] 的2-重量线性码,其重量分布为1+qs−12x2(q−1)(qs+(u1+2v1)qs4)Nq+qs−12x2(q−1)(qs−(u1+2v1)qs4)Nq。 4. 最优码的构造
定理4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3,p≡2(mod3),s⋅m≡2(mod4) 。若β0,β1 满足定理2中的情形(4),则有(1)如果
p=2,s=2,N=3(2m−1) ,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类2-重量MDS码,其参数为[23(2m+1),2,13(2m+1−1)] 。(2)如果
s=2,2N=3(pm−1) ,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类达到Griesmer界的最优码,其参数为[43(pm+1),2,23(2pm−1)] 。证明 将情形(1)中所给的条件代入推论4, 可得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类2-重量线性码且其参数满足
n=k+d−1 。 由引理5可得到一类2-重MDS码,其参数为[23(2m+1),2,13(2m+1−1)] 。将情形(2)中所给的条件代入推论4,可得到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类2-重量线性码且参数满足
n=∑k−1i=0⌈dqi⌉ 。由引理6可得到一类达到Griesmer界的最优码,其参数为[43(pm+1),2,23(2pm−1)] 。 证毕例1 令
(N1,p,m,s,N)=(3,2,3,2,21) 。由定理4,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F8 上参数为[6,2,5] 的2-重量MDS码,其重量分布为1+42x5+21x6 。例2 令
(N1,p,m,s,N)=(3,11,1,2,15) 。由定理4,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F11 上参数为[16,2,14] 的达到Griesmer界的2-重量最优码,其重量分布为1+80x14+40x16 。类似于定理4,可由以下定理得到另一类2-重量MDS码。
定理5 设
N 是qs−1 的正因子,N1=4,p≡3(mod4) 。若β0,β1 满足定理3中的情形(6)或情形(7),s=2,N=4(pm−1) ,则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一类2-重量MDS码,其参数为[12(pm+1),2,12(pm−1)] 。例3 令
(N1,p,m,s,N)=(4,3,3,2,104) 。由定理5,式(1)定义的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是F27 上参数为[14,2,13] 的2-重量MDS码,其重量分布为1+364x13+364x14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有限域上指标为2的不可约拟循环码的重量分布,构造了几类2-重量线性码和3-重量线性码。特别地,本文得到了3类最优的2-重量线性码。如何利用
ZpZp[v] -加性码[18,19]的重量分布构造有限域上的最优码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
A.J. Viterbi, Principles of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73-188.[2]D.N. Knisely, S. Kumar, S. Laha, S. Nanda, Evolution of wireless data services: IS-95 to cdma2000, IEEE Comm. Magazine, 1998, 36(10), 140-149.[3]V.K. Garg, IS-95 CDMA and cdma2000: Cellular/PCS System Implementation, Qualcomm,1999. [4]J. Lee, L. Miller, CDMA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Boston: Artech House Publishers,1998. Chap. 2. [5]T.S. Rappapor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Practice, Blacksburg, Virginia, Prentice Hall, Inc., 1996, 102-110. 期刊类型引用(2)
1. 李艳俊,王琦,项勇,谢惠琴. 动态密码组件对合MDS矩阵的设计与实现.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4(07): 37-45 . 百度学术
2. 李建佳,蔚保国,鲍亚川,杨梦焕,崔宋祚,田润泽,赵军. 一种适应复杂地下环境的导航增强型脉冲超宽带通导一体自组网体制设计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3(11): 4179-4189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7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
- PDF下载量: 726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