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硅肖特基太阳电池的I-V特性分析
THE I-V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CHOTTKY AMORPHOUS SILICON SOLAR CELLS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光照和短路条件下测量Ni/-Si∶H肖特基结势垒宽度的方法。同时,又在实验确定的参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计算了在AM1太阳光谱照射下Ni/-Si∶H太阳电池的I-V曲线。由此得到的非晶硅少子扩散长度的数值与作者1983年用表面光电压法(SPV)测得的是一致的。从计算结果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填充因子的各种因素。与实验对比可以得出结论:被测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小是串、并联电阻造成的,而不是扩散长度太短的缘故。
-
关键词: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width of illuminated and short-circuited Ni/a-Si: H Schottky barriers. The current-voltage curves for the Schottky barrier solar cells under AM1, 100 mW/cm2 illumination are caleulated by using the parameters determined by experiments. The diffusion length of holes in a-Si:H obtained from the illuminated I-V curv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measured by the author with the surface photovoltage method in 1983. The factors affeeting the fill factor are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o the experiment's reveals that the very low fill factor of the solar cells measured is due to series and shunt resistances rather than the low diffusion length of the holes. -
1. 引言
当前,公钥密码算法,如公钥加密、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安全保障。但几乎所有应用中的公钥密码算法的安全性都建立在分解大整数或者求解离散对数问题的困难性之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分解大整数或者求解离散对数问题,那么这些公钥密码算法就能够实现安全的功能。不幸的是美国科学家Shor[1]在1996年提出了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分解大整数或者求解离散对数问题的量子算法。近年来,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能够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公钥密码算法—抗量子密码,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和组织都相应地发起了重大的研究计划来发展能够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密码算法,如欧盟的SAFEcrypto项目、日本的CryptoMathCREST密码项目等。特别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已于2015年8月宣布了抗量子密码算法的迁移计划[2]。同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举行了“后量子世界的网络安全研讨会”,并启动了面向全世界征集抗量子公钥密码算法的计划[3]。2018年5月,中国科协发布了我国面临的60个重大科技难题[4],“抗量子密码算法设计”是信息科技领域入选的6个重大科技难题之一。
基于格的密码、基于编码的密码、基于多变量的密码和基于杂凑函数的密码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4个主要的抗量子密码研究方向。由于具有基于最坏情况的困难假设、高效率以及极大的多样性等优点,基于格的密码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抗量子密码研究方向。含错学习问题(Learning With Errors, LWE)和小整数解问题(Small Integer Solutions, SIS)是基于格的密码中两个常用的困难问题,其中含错学习问题是由Regev[5]在2005年提出,而小整数解问题则可追溯到Ajtai[6]的开创性工作。含错学习问题和小整数解问题的定义都非常简单,且都和解整数模方程有关。特别地,令
n,m,q 是任意正整数,令χα 是定义在整数Z 上以实数α 为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性含错学习问题LWEn,m,q,α 要求给定元组(A,b=As+e)∈Zm×nq×Zmq ,输出s∈Znq ,其中A←Zm×nq,s←Znq,e←χmα 。而小整数解问题SISn,m,q,β 则要求给定矩阵A←Zm×nq 和实数β ,计算使得x∈Zmq 使得ATx=0odq 且‖x‖∞≤β 。显然,以上两个问题非常相似。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含错学习问题和小整数解问题是互为对偶问题。此外,以上两个问题在平均情况下的困难性被严格归约到了格上问题在最坏情况下的困难性之上[5,6]。一般来说,含错学习问题主要用于加密算法的设计,而小整数解问题则用于签名算法的设计。为了提高方案的效率,文献中还经常使用含错学习问题的一个变种问题,即正规形含错学习问题。该类问题要求秘密向量s∈Znq 取自于分布χα 。特别地,正规形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学习问题在多项式时间的归约下是等价的。文献中常用的两种错误分布为高斯分布和二项分布。虽然基于含错学习问题和小整数解问题通常都比较简单,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但像基于编码等数学问题的抗量子方案一样,基于格的密码方案的参数,如公钥、密文等都比较大。为了更好地折中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和参数大小,Zhang等人[7]提出了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Asymmetric LWE, ALWE)和非对称小整数解问题(Asymmetric SIS, ASIS)。在定义上,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修改了标准含错学习问题的实例分布,而非对称小整数解问题则只是修改了标准小整数解问题的解分布。由此造成的差别是可以很容易证明非对称小整数解问题和标准小整数解问题在多项式归约下是等价的,而对于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却不那么容易证明标准含错学习问题和非对称学习问题的困难关系[7]。
本文将正式研究非对称学习问题和标准学习问题的困难关系,并证明对于满足特定“加和”性质的分布
χ ,标准含错学习问题和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在一定参数下是等价的。简单来说,我们说一个分布χ 具有“加和”性质。即给定分布参数α1 和α2>α1 ,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S(⋅,⋅) ,使得对于x1←χα1 和x2←S(α1,α2) ,有x=x1+x2 服从分布χα2 。注意到算法S(⋅,⋅) 并不以x1 作为输入,这一点对于本文的证明非常重要。结合以上“加和”性质,以及(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的同态性质,本文证明了对于任何“加和”的分布χ ,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含错学习问题是多项式时间等价的。特别地,本文证明了两类格密码常用的概率分布(即高斯分布和中心二项分布)均满足“加和”性质。换句话说,对于特定参数的高斯分布和中心二项分布,标准含错学习问题和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在多项式时间意义下是等价的。这就为基于高斯分布和二项分布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设计基于格的密码算法奠定了严格的理论基础。2. 基础知识
令
κ 为全文中默认的安全参数,所有其他的参数都隐含地是关于κ 的函数。令符号logγ(⋅) 表示以γ 为底的对数函数。当γ=2 时,简写为lb(⋅)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符号O(⋅) 和ω(⋅) 表示标准的渐近函数。符号poly(n) 表示关于变量n 的任意多项式函数,即存在常数c 使得poly(n)=O(nc) 。对于函数f(n) 和函数g(n) ,如果存在常数c 使得f(n)=O(g(n)⋅lbcn) ,记f(n)=˜O(g(n)) 。特别地,如果对于任意c>0 都存在足够大的整数N 使得对于所有的n>N 都有f(n)<1/nc 成立,那么称函数f 关于变量n 是可忽略的。本文用negl(⋅) 表示未明确定义的可忽略函数。符号
Z 和R 分别代表整数集合和实数集合。对于分布D 和有限集合S ,符号v←rD 表示从分布D 中随机选取元素,而符号v←rS 则表示随机均匀地选取集合S 中的元素。如果随机变量v 服从分布D ,简记为v∼D 。向量默认写成列的形式并用小写加粗字母表示(例如,x ),而矩阵则视为列向量的集合并用大写加粗字母表示(例如X )。符号xT 和XT 分别表示向量x 和矩阵X 的转置。符号||x||=√∑xi2 和||x||∞=max{|xi|} 分别表示取向量的第2范数ℓ2 和无穷范数ℓ∞ ,其中x=(x1,x2,···) 。3. 含错学习问题
令
n,m,q 是任意正整数,令χα 是定义在整数Z 上以实数α 为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性含错学习问题LWEn,m,q,α 要求给定元组(A,b=As+e)∈Zm×nq×Zmq (1) 输出
s∈Znq ,其中A←Zm×nq,s←Znq,e←χmα 。类似地,判定性含错学习问题DLWEn,m,q,α 则要求将元组(A,b)∈Zm×nq×Zmq 和选择于Zm×nq×Zmq 上均分分布的元组区分开来。对于特定的分布和参数,Regev[5]证明了如果存在一个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求解LWEn,m,q,α 问题,那么存在多项式时间的量子算法能够求解任意格上最困难的近似最短独立向量问题(Shortest Vector Problem, SVP),且判定性含错学习问题和计算性含错学习问题是等价的。此外,对于秘密向量s∈Znq 同样取自于分布χα 的正规形含错学习问题,Applebaum等人[8]证明了其与标准的含错学习问题是等价的。为了提高基于含错学习问题的密码算法的效率,Zhang等人[7]提出了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作为正规形含错学习问题的变种。令
n,m,q 是任意正整数。令χα1 和χα2 是定义在整数Z 上分别以实数α1 和α2 为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性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ALWEn,m,q,α1,α2 要求给定元组(A,b=As+e)∈Zm×nq×Zmq (2) 输出
s∈Znq ,其中A←Zm×nq,s←χnα1,e←χmα2 。类似地,也可以定义判定性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Zhang等人[7]对已知求解含错学习问题的最高效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发现以α1,α2 为高斯参数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和以√α1,α2 为高斯参数的标准含错学习问题的困难性大致相等,即从攻击的角度间接揭示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含错学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接下来,本文将研究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学习问题的困难性间的关系。4. 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的困难性
这一节中,将考虑定义在具有“加和”性质的概率分布上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
定义1 对于任意以
α 为参数的概率分布χα 和参数0<α1≤α2 ,如果存在一个多项式时间的算法Sχ(⋅,⋅) ,如果分布Dα1,α2={x=x1+x2∈Z|x1←χα1, x2←Sχ(α1,α2)} 和分布χα 是统计不可区分的,则称分布χα 具有“加和”性质。对于具有“加和”性质的概率分布,有如下结论:
定理1 对于任意实数
α1 和α2 ,和定义在概率分布χα1 和χα2 上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ALWEn,m,q,α1,α2 ,如果分布χα 具有“加和”性质,那么有ALWEn,m,q,α1,α2 问题和标准含错学习问题在多项式时间是等价的,即有如下困难性不等式在多项式时间的归约下是成立的LWEn,m,q,min(α1,α2)≤ALWEn,m,q,α1,α2≤LWEn,m,q,max(α1,α2) (3) 证明 显然,为了证明定理1,只需要证明如下两个结论成立即可:
(1) 如果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解决
ALWEn,m,q,α1,α2 问题,那么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解决LWEn,m,q,min(α1,α2) 问题;(2) 如果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解决
LWEn,m,q,max(α1,α2) 问题,那么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能够解决ALWEn,m,q,α1,α2 问题。接下来,将分别证明以上两个结论。为了方便证明,不妨先假设
0<α1≤α2 。首先,来证明结论(1)成立,即如果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A 能够解决ALWEn,m,q,α1,α2 问题,那么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B 能够解决LWEn,m,q,min(α1,α2) 问题。特别地,给定ALWEn,m,q,α1,α2 的安全参数parms=(1κ,α1,α2) ,实例元组(A,b=As+e)∈Zm×nq×Zmq ,算法A(parms,A,b) 能够以不可忽略的概率ε 输出s∈Znq ,其中κ 是安全参数,A←Zm×nq,s←χnα1,e ←χmα2 。现在构造算法B 使得给定LWEn,m,q,min(α1,α2) =LWEn,m,q,α1 的公共参数parms1=(1κ,α1) 和实例元组(A1,b1=A1s1+e1)∈Zm×nq×Zmq ,算法B(parms1,A1,b1) 能够以ε−negl(κ) 输出s1∈Znq ,A1←Zm×nq,s←χnα1,e←χmα1 。算法B 进行如下运算:(1) 运行
m 次算法e2,i←Sχ(α1,α2) 得到向量e2= (e2,1,e2,2,···,e2,m) ;(2) 令
A=A1∈Zm×nq,b=b1+e2∈Zmq ;(3) 令
parms=(1κ,α1,α2) ;(4) 运行算法
s←A(parms,A,b) ,并输出向量s∈Znq 。由等式
b=b1+e2=A1s1+e1+e2⏟=e=A1s1+eodq (4) 和分布
χα 的“加和”性质可知,e=e1+e2 的分布选自于χα2 中元素的分布是统计不可区分的。换句话说,元组(A=A1,b=b1+e2)∈Zm×nq×Zmq 的分布和ALWEn,m,q,α1,α2 问题的实例分布是统计不可区分的,这就意味着算法B 能够以ε−negl(κ) 输出s=s1∈Znq 。结论(1)得证。现在来证明结论(2)成立,即如果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
A 能够解决问题LWEn,m,q,max(α1,α2) ,那么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B 能够解决ALWEn,m,q,α1,α2 问题。如前述一样,为了便于证明,仍然假设0<α1≤α2 。特别地,给定LWEn,m,q,max(α1,α2)= LWEn,m,q,α2 的公共参数parms=(1κ,α2) ,实例元组(A,b=As+e)∈Zm×nq×Zmq ,算法{\cal{A}}({\rm{parms}},{{{A}},{ b}}}) 能够以不可忽略的概率ε 输出s∈Znq ,其中κ 是安全参数,A←Zm×nq,s←χnα2,e←χmα2 。现在构造算法B 使得给定ALWEn,m,q,α1,α2 的公共参数parms1= (1κ,α1,α2) 和实例元组(A1,b1=A1s1+e1)∈ Zm×nq×Zmq ,算法B(parms1,A1,b1) 能够以ε−negl(κ) 输出s1∈Znq ,A1←Zm×nq,s←χnα1,e←χmα2 。算法B 进行如下运算:(1) 运行
n 次算法s2,i←Sχ(α1,α2) 得到向量s2= (s2,1,s2,2,···,s2,n) ;(2) 令
A=A1∈Zm×nq,b=b1+A1s2∈Zmq ;(3) 令
parms=(1κ,α2) ;(4) 运行算法
{{s}} \leftarrow {\cal{A}}({\rm{parms}},{{{A}},{ b}}}) ,并得到向量s∈Znq ;(5) 计算并输出
s1=s−s2 。由等式
b=b1+A1s2=A1(s1+s2)⏟=s+e1=A1s+e1odq (5) 和分布
χα 的“加和”性质可知,s=s1+s2 的分布选自于χα2 中元素的分布是统计不可区分的。换句话说,元组(A=A1,b=b1+A1s2)∈Zm×nq×Zmq 的分布和ALWEn,m,q,α1,α2 问题的实例分布是统计不可区分的,这就意味着算法s←A(parms,A,b) 能够以ε−negl(κ) 输出s=s1+s2∈Znq ,从而算法B 能够以ε−negl(κ) 输出s1=s−s2∈Znq 。结论(2)得证。对于
α1≥α2>0 的情况,仍然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利用分布χα 的“加和”性质和(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的“加法同态”性质证明结论(1)和结论(2)成立。由此定理1得证。5. 高斯分布和中心二项分布
自Micciancio等人[9]利用高斯分布定义了一个新的格参数——平滑参数——之后,高斯分布就与格密码的研究密不可分。特别地,许多格密码常用数学问题(例如含错学习问题和小整数解问题)的困难性证明都与高斯分布密切相关。事实上,格密码独有的优点——密码算法的平均情况安全性和数学问题的最坏情况困难性的联系——就依赖于高斯分布的优良性质。然而,尽管高斯分布非常有利于格密码的理论研究,但高斯分布在程序实现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使得输出的样本常与随机数、时间和能量的消耗,以及计算精度有关,从而导致实现比较复杂,且容易遭受侧信道攻击。为了便于实现和抵抗侧性道攻击,面向实用的格密码算法常选择使用与高斯分布相近的中心二项分布来替换原有的高斯分布(如图1)。因此,研究基于高斯分布或中心二项分布的非对称含错学习的困难性至关重要。幸运的是,高斯分布或中心二项分布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加和”的性质,因此定理1中的结论可直接应用于基于高斯分布或中心二项分布的非对称含错学习。接下来,给出高斯分布和中心二项分布的定义。
对于任意正实数
s∈R 和向量c∈Rm ,定义在Rm 上以c 为中心、s 为标准差的连续高斯函数为ρs,c(x)=(1√2πs2)mexp(−||x−c||22s2) ,记对应的连续高斯分布为Ds,c 。对于任意格Λ⊆Zm ,定义ρs,c(Λ)=∑x∈Λρs,c(x) 。由此,可以诱导出定义在Λ 上以c 为中心、s 为标准差的离散高斯分布DΛ,s,c(y)= ρs,c(y)/ρs,c(Λ) 。当下标s=1 (或c=0 )时,通常忽略相应的下标。对于任意正整数
k∈Z ,定义以k∈Z 为参数的中心二项分布为Bk={k∑i=1(bi,0−bi,1)|bi,0,bi,1←{0,1},i∈{1,2,···,k}}∈{−k,−k+1,···,k} (6) 显然,中心二项分布具有“加和”性质,这是因为总有
Bk1+k2=Bk1+Bk2 恒成立。换句话说,有引理1。引理1 中心二项分布
Bk 具有“加和”性质。此外,定义在实数上以原点为中心的连续高斯分布也存在“加和”性质,因为如果向量
x1∈Rm 服从以0为中心,s1 为标准差的连续高斯分布,向量x2∈Rm 服从以0为中心,s2 为标准差的连续高斯分布,令s=√s12+s22 那么向量x=x1+x2 的密度函数为DF(x)=∫x1ρs1(x1)ρs2(x−x1)dx1=(12πs1s2)m∫x1exp(−‖x1‖22s12)⋅exp(−‖x−x1‖22s22)dx1=(12πs1s2)m⋅∫x1exp(−s22‖x1‖2+s12‖x−x1‖22s12s22)dx1=(12πs1s2)m⋅∫x1exp(−(s12+s22)‖x1−s12s12+s22x‖22s12s22−‖x‖22(s12+s22))dx1=(1√2π(s12+s22))mexp(−‖x‖22(s12+s22))=ρs(x)。 (7) 但由于考虑的是限制在整数上的离散高斯分布,上述“加和”性质对于研究基于高斯分布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的困难性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幸运的是,对于特定参数的离散高斯分布,仍然可以证明其具有“加和”性质。特别地,有引理2成立。
引理2 如果标准差
s>ω(lbκ) ,那么离散高斯分布DZ,s 对于特定的参数具有“加和”性质。特别地,对于任意s1>ω(lbκ),s2>√s12+ω(lbκ)2 ,存在一个多项式时间的算法S(⋅,⋅) 使得分布{x1+x2∈Z|x1←DZ,s1,x2←S(s1,s2)} (8) 和分布
DZ,s2 的统计距离关于安全参数κ 是可忽略的。为了证明引理2,需要用到蕴含在文献[5,10]中的两个引理。
引理3 对于任意实数
s1,s2>ω(lbκ) ,式(15)的分布{x1+x2|x1←DZ,s1,x2←Ds2} (9) 和连续高斯分布
Ds 的统计距离关于安全参数κ 是可忽略的,其中s=√s12+s22 。引理4 对于任意实数
s1>0 和s2>ω(lbκ) ,式(16)的分布{x1+x2|x1←Ds1,x2←DZ−x1,s2} (10) 和离散高斯分布
DZ,s 的统计距离关于安全参数κ 是可忽略的,其中s=√s12+s22 。直观上,引理3 的意思是对于特定的参数,一个离散高斯分布加上一个连续高斯分布可以得到一个连续高斯分布,而引理4则可以理解为对一个连续高斯分布进行随机高斯取整后可得到一个离散的高斯分布。
引理2的证明 给定参数
s1,s2>ω(lbκ) ,算法S(s1,s2) 进行如下运算:(1) 计算
t=√s22−s12 ;(2) 抽样并输出
x2 。由引理4可知,
x2 的分布统计接近于对于连续高斯分布进行随机高斯取整后得到的分布{x2,1+x2,2|x2,1←Dt/√2,x2,2←DZ−x2,1,t/√2} (11) 因此,对于任意
x1←DZ,s1 ,有x1+x2 的分布统计接近于分布{x1+x2,1+x2,2|x2,1←Dt/√2,x2,2←DZ−x2,1,t/√2}={x1+x2,1+x2,2|x2,1←Dt/√2,x2,2←DZ−x1−x2,1,t/√2} (12) 等式(12)成立是因为
x1 是整数。进一步,由引理3可知,有x1+x2 的分布统计接近于分布{x3+x2,2|x3←Dt1,x2,2←DZ−x3,t/√2} (13) 其中,
t1=√s12+t2/2 。再次使用引理4可知,x1+x2 的分布统计接近于分布离散高斯分布DZ,s2 ,其中s2=√t12+t2/2 。由此可知引理2得证。6.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学习问题之间困难关系,证明了对于具有“加和”性质的错误分布,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和标准学习问题是等价的。特别地,本文还证明了特定参数下的离散高斯分布和二项分布均满足“加和”的性质,从而为基于离散高斯分布或二项分布的非对称含错学习问题设计安全的格密码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
M. H. Brodsky, Amorphous Semiconductors, Springer-Verlag,Berlin, 1979, Chap. 10.[2]Y.Kuwano, S. Tsuda and M. Ohnishi, Jpn. J. Appl. Phys. 21(1982), 235.[3]M.Konagai, H. Miyamoto and K.Takahashi, ibid, 19(1980),1923.[4]徐乐,刘启一,电子科学学刊,6(1984), 247.[5]A. Catalano et al., 16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 San Diego, (1982).[6]A. R. Moore, J. Appl. Phys.,54(1983), 222.[7] Xu Le, D. K. Reinhard and M.G.Thompson, IEEE Trans. on ED, ED-29(1982), 1004.[7]R. C. Neville,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The Solar Cell,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78, p.37.[8]F.S.Sinencio and R. Williams, J. Appl. Phys., 54(1983), 2757.[9]R.S. Crandall, R. Williams and B. E. Tompkins, ibid, 50(1979),5506.[10]J.Beichler, W. Fuhs, H. Mell and H. M. Welsch, J. Non-Cryst.[11]Solids, 35/36 (1980), 587.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3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48
- PDF下载量: 528
- 被引次数: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