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element/mml/optable/BasicLatin.js
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自由申请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唐华 朱鹏程 颜成钢 边超 宋朝晖

唐华, 朱鹏程, 颜成钢, 边超, 宋朝晖.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自由申请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6): 1518-1524.
引用本文: 唐华, 朱鹏程, 颜成钢, 边超, 宋朝晖.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自由申请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6): 1518-1524.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自由申请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 摘要: 该文统计了近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一处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自由申请类项目受理和获资助数据,分析了本学科每个二级代码和三级代码项目数和资助比例的变化情况,梳理出本学科受理项目和资助项目较多的三级代码,并统计了获资助项目依托单位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该文分别从申请和资助两个方面统计了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并结合通信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高的频谱效率,多址接入技术是影响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第1代到第5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都是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OMA)技术。OMA为用户分配正交的无线资源,避免用户间干扰,但同时支持的用户数量受可用正交资源的限制。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多个用户的符号非正交叠加然后传输,使用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等技术消除用户间干扰[2],资源的调度更灵活,能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接入网络。空分多址接入(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利用基站配备多天线获得的空间自由度,利用同一时频资源为多个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由于用户信道间在空间并不完全正交,SDMA也存在用户间干扰。与NOMA不同,SDMA将干扰视为噪声,不采用SIC。速率分割多址接入(Rate-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 RSMA)是近年来提出的能获得更高频谱效率并具有更高灵活性的新型多址技术[3]。相比较SDMA和NOMA, RSMA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级别的干扰。RSMA将发送给用户消息分为公共部分和私有部分,通过使用不同码本编码成公共流和私有流,再分别进行线性预编码后叠加传输。在各接收端,首先将私有流视为噪声进行公共流消息的解码,然后利用SIC技术消除接收信号中的公共流信号,再解码私有流消息,解码时将发给其他用户的私有流信号视为干扰。RSMA中进行部分干扰消除,将其他部分干扰视为噪声,通过调整公共流和私有流的速率及信号功率分配实现灵活的干扰控制与管理[4]

    目前已有很多的工作研究了在多种通信系统中RSMA的应用问题[58],一般以提高传输速率为目标,对基站预编码矢量、速率分割进行优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求解较为复杂的优化问题,如采用半定松弛算法[5]、连续凸逼近算法[6]、交替迭代的算法[7]等。这些研究工作表明RSMA可应用于多种通信系统中,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较好的灵活性和低延迟特性。另外,在信道状态信息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情况下,RSMA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8]

    RSMA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也是RSMA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考虑两种保密消息传输需求场景,一种是要传输的消息中有部分消息保密,而其他部分消息不需要保密,另一种是所有传输的消息都是需要保密。对于部分消息保密的场景,现有的相关文献中都是采用公共流传输非保密消息,私有流只传输保密消息的方案,如文献[911],通过对预编码矩阵、公共流速率分割进行联合优化来提高保密速率或降低保密中断概率。对于所有消息都是需要保密的场景,现有文献采取保密消息分配到公共流和私有流传输的方案,如文献[1214],通过优化基站预编码矩阵和公共速率分割,并将公共流信号作为人工噪声或引入高斯人工噪声来提高保密传输速率。

    本文考虑发送给用户的消息中有部分消息需要在用户间互相保密、其他部分消息不需要保密的场景下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的设计与优化问题。系统模型与文献[9,10]不同,而与文献[11]较为类似。系统由一个多天线的基站和两个单天线用户组成。发送给两个用户的消息被拆分为公共流和私有流,需要保密的消息放在私有流中传输,但与文献[11]不同的是,本文的传输方案中,私有流中传输的消息并不全是需要保密的。本文将私有流的传输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传输非保密消息和需要在用户间保密的消息。在保证保密消息的传输速率的条件下,通过对公共流、保密私有流和非保密私有流的发送预编码矢量、速率分割、保密和非保密传输时长分配等进行优化,最大化非保密消息的传输和速率。由于本文方案中的非保密消息既可以在公共流中传输,也可以在私有流中传输,通过调度公共流消息、私有流中的非保密消息和保密消息的速率分割,能够更为灵活地进行干扰管理,能获得比文献[11]方案更好的性能。

    注:本文中,小写粗体和大写粗体分别表示矢量和矩阵变量,白体字母表示标量变量;CM×N表示M×N的复矩阵;xCN(μ, σ2)表示变量x服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的复高斯分布;(·)H表示矩阵或矢量的共轭转置;[x]+表示max{x, 0},x2表示矢量的二范数,Re{·}表示复数的实部。

    本文研究的两用户下行RSMA安全传输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系统由1个具有N根天线的基站和两个单天线用户组成,由于都是系统内部用户,故发射端已知其与两个用户间信道的CSI, hH1C1×NhH2C1×N分别为基站与两个用户间信道系数矢量。基站同时向两个用户发送消息,其中部分消息需要对另外一个用户保密。发送给用户k (k=1, 2)的消息由需要保密的消息Ws,k和不需要保密消息Wk组成,Wk进一步分割为公共消息Wc,k和私有消息Wp,k两部分。Wc,1Wc,2组合为公共消息Wc,并编码为公共流信号sc,私有消息Wp,k和保密消息Ws,k分别编码为信号sp,kss,k。设一个完整的传输过程时长为T,公共流信号sc在整个过程中传输,而非保密私有信号sp,k和承载保密消息的信号ss,k分时传输,共同组成RSMA系统中的私有流信号。为避免过多的波束成形切换,降低系统优化的复杂度,考虑两个用户采样相同的时长分配方案。记时长分配系数为θsp,kss,k分别在时长为θT和(1–θ)T的两个阶段中传输,如图1右半部分所示。

    图 1  RSMA安全传输系统模型

    两个阶段基站的发射信号可以表示为

    x[1]=fcs[1]c+fp,1sp,1+fp,2sp,2x[2]=fcs[2]c+fs,1ss,1+fs,2ss,2 (1)

    其中,上标“[1]”, “[2]”分别表示第1阶段和第2阶段,s[1]c, s[2]c分别是第1, 2阶段的公共流信号,fcCN×1, fp,1CN×1, fp,2CN×1, fs,1CN×1, fs,2CN×1分别为公共流信号的预编码矢量、用户1和用户2非保密私有信号和保密信号的预编码矢量。预编码矩阵记为F=[fc,fp,1,fp,2,fs,1,fs,2]

    i (i=1, 2)个阶段用户k (k=1, 2)的接收信号为

    y[i]k=hHkx[i]+nk (2)

    其中,nkCN(0,σ2k)是加性高斯白噪声。用户首先将所有私有流信号视为噪声,对公共流信号进行检测和解码得到公共消息。两个阶段用户k解码公共流消息时的信干噪比 (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 SINR)为

    γ[1]c,k=|hHkfc|2|hHkfp,1|2+|hHkfp,2|2+σ2kγ[2]c,k=|hHkfc|2|hHkfs,1|2+|hHkfs,2|2+σ2k (3)

    用户k解码公共流消息的可达速率为

    Rc,k=θlog2(1+γ[1]c,k)+(1θ)log2(1+γ[2]c,k) (4)

    为了保证所有用户都能成功解码公共流,公共流消息的传输速率应为

    Rc=min (5)

    公共流消息由两个用户的公共消息组成,因此Rc=c1 + c2,这里ck (k=1, 2)表示分配给用户k的公共消息速率,记速率分割矢量c=[c1, c2]。

    在完成公共流信号的检测后,两个用户各自采用SIC技术对消接收信号中的公共流信号,然后将发送给另一个用户的私有流信号视为噪声,再进行私有流信号的检测和解码。在用户k处解码非保密私有消息和保密消息时的SINR可表示为

    {\gamma _{j,k}} = \frac{{{{\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j{\text{,}}k}}} \right|}^2}}}{{{{\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j{\text{,}}\bar k}}} \right|}^2} + \sigma _k^2}},{\text{ }}j \in \{ p,s\} (6)

    式中,当k = 1时, \bar k = 2;当k = 2时, \bar k = 1;γj,k中的j为p, s,分别为解码非保密和保密私有消息时的SINR。在用户k处解码非保密和保密私有消息的可达速率分别为

    \begin{split} & {R_{{\text{p}},k}} = \theta {\log _2}(1 + {\gamma _{{\text{p}},k}}) \\ & {R_{{\text{s}},k}} = (1 - \theta ){\log _2}(1 + {\gamma _{{\text{s}},k}}) \end{split} (7)

    假设用户 \bar k 尝试解码发给用户k的保密消息时,先对消掉接收信号中发给他自己的保密信号{s_{{\text{s}},\bar k}},这样其解码用户k的保密消息时的SINR为

    {\gamma _{\bar k,k}} = \frac{{{{\left| {{\boldsymbol{h}}_{\bar k}^{\text{H}}{{\boldsymbol{f}}_{{\text{s,}}k}}} \right|}^2}}}{{\sigma _{\bar k}^2}} (8)

    则用户 \bar k 窃听用户k保密消息的速率为

    {R_{\bar k,k}} = (1 - \theta ){\log _2}(1 + {\gamma _{\bar k,k}}) (9)

    这样,基站向用户k发送保密消息的可达保密速率为

    \begin{split} R_k^{\sec } =\,& {[{R_{{\text{s}},k}} - {R_{\bar k,k}}]^ + } = (1 - \theta )\\ & \cdot \left[ {{\log }_2}\left( {1 + \frac{{{{\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s,}}k}}} \right|}^2}}}{{{{\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s,}}\bar k}}} \right|}^2} + \sigma _k^2}}} \right) \right.\\ & \left.- {{\log }_2}\left( {1 + \frac{{{{\left| {{\boldsymbol{h}}_{\bar k}^{\text{H}}{{\boldsymbol{f}}_{{\text{s,}}k}}} \right|}^2}}}{{\sigma _{\bar k}^2}}} \right) \right]^ + \end{split} (10)

    其中,[x]+表示max{x, 0}。而用户k的非保密消息的传输速率为Rp,k+ck

    我们考虑系统中保密消息相对更为重要且传输速率相对固定的情况,在进行系统的优化时,优先保证各用户的保密消息传输速率,在此基础上再最大化系统的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同时,为了保证其中任何一个用户基本的服务质量,在优化过程中还需保证每个用户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不能低于某个下限。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的优化问题为

    \begin{split} {\mathop {\max }\limits_{{\boldsymbol{F}},{\boldsymbol{c}},\theta } }\;&{\sum\limits_{k = 1}^2 {{R_{{\text{p}},k}} + {c_k}} } \\ {{\text{s}}{\text{.t}}{\text{.}}}\;&{R_k^{\sec } \ge R_k^{{\text{s,th}}},{\text{ }}k = {\text{1,2}}} \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 {({\text{a}})} \\ {}&{{R_{{\text{p}},k}} + {c_k} \ge R_k^{{\text{th}}},{\text{ }}k = {\text{1,2}}} \qquad\qquad\qquad\qquad \,\, {({\text{b}})} \\ {}&{{c_1} + {c_2} \le {R_{{\text{c,}}k}},{\text{ }}k = {\text{1,2}}}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 {({\text{c}})} \\ {}&{\left\| {{{\boldsymbol{f}}_{\text{c}}}} \right\|_2^2 + \sum\limits_{k{\text{ = 1}}}^2 {\left( {\theta \left\| {{{\boldsymbol{f}}_{{\text{p,}}k}}} \right\|_2^2 + (1 - \theta )\left\| {{{\boldsymbol{f}}_{{\text{s,}}k}}} \right\|_2^2} \right)} \le {P_{\text{t}}}} \;{({\text{d}})} \\ {}&{{c_k} \ge 0,{\text{ }}k = {\text{1,2}}} \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 {({\text{e}})} \\ {}&{0 < \theta < 1} \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qquad\quad\, {({\text{f}})}\\ \end{split} (11)

    优化的变量是时长分配系数θ、预编码矩阵F(包含各信号的功率)和公共速率分配c。约束条件(11a, 11b)保证用户k的保密消息、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不低于 R_k^{{\text{s,th}}} , R_k^{{\text{th}}} ;约束条件(11c)保证每个用户都能解码公共流;约束(11d)发射总功率不超过Pt

    优化问题(11)中约束(11d)包含优化变量θ,是难以直接处理的非凸约束。首先将θ分离出来,将问题(11)转化为一个二层优化问题,其中第1层为寻找最优的θ,第2层则是在θ给定的情况下,对其他优化变量进行优化。

    观察私有流非保密和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表达式(7)易知,在功率分配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θ越大,则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越大,而保密传输速率越小。由于优化问题是在保证保密传输速率的前提下,最大化非保密传输速率,因此最优的θ应该是满足保密传输速率要求条件下的最大θ值。最优的θ可用二分搜索法进行搜索得到。在每次搜索θ的二分点上,尝试求解第2层优化问题,如果问题可解(即该θ下能满足保密传输速率要求),则继续增大θ;如果问题不可解,则说明保密传输速率已不能保证,需要减小θ。如此重复,直到精度达到预设的要求。搜索算法的详细流程将在本节最后给出。下面先讨论第2层优化问题及其求解。

    第2层优化问题是在θ给定的情况下,联合优化预编码矩阵和公共流速率分配,最大化非保密传输和速率

    \begin{split} {\mathop {\max }\limits_{{\boldsymbol{F}},{\boldsymbol{c}}} }\;&{\sum\limits_{k = 1}^2 {{R_{{\text{p}},k}} + {c_k}} } \\ {{\text{s}}{\text{.t}}{\text{.}}}&{(11{\text{a}}){\text{~}}(11{\text{e}})} \end{split} (12)

    式(12)的目标函数和约束(a), (b), (c)是非凸的,需要进行转换。首先引入松弛变量νp,k, νsec,kνc,k分别代表用户k私有流非保密、保密和公共流消息的传输速率的下界,将优化问题转化为

    \begin{split} {\mathop {\max }\limits_{{\boldsymbol{F}},{\boldsymbol{c}},\nu } }&{\sum\limits_{k = 1}^2 {{\nu _{{\text{p}},k}} + {c_k}} } \\ {{\text{s}}{\text{.t}}{\text{.}}}\;&{{\nu _{{\text{sec,}}k}} \ge R_k^{{\text{s,th}}},{\text{ }}k = {\text{1,2}}}\quad\quad\; {({\text{a}})} \\ {}&{{\nu _{{\text{p}},k}} + {c_k} \ge R_k^{{\text{th}}},{\text{ }}k = {\text{1,2}}}\quad {({\text{b}})} \\ {}&{{c_1} + {c_2} \le {\nu _{{\text{c,}}k}},{\text{ }}k = {\text{1,2}}}\quad\;\;\, {({\text{c}})} \\ {}&{{R_{{\text{p}},k}} \ge {\nu _{{\text{p}},k}},{\text{ }}k = {\text{1,2}}}\qquad\;\;\, {({\text{d}})} \\ {}&{{R_{{\text{c}},k}} \ge {\nu _{{\text{c}},k}},{\text{ }}k = {\text{1,2}}}\qquad\;\;\; {({\text{e}})} \\ {}&{R_k^{\sec } \ge {\nu _{{\text{sec,}}k}},{\text{ }}k = {\text{1,2}}}\qquad\;\, {({\text{f}})} \\ {}&{(11{\text{d}}){\text{, }}(11{\text{e}})} \end{split} (13)

    其中,\nu νp,k, νsec,k, νc,k等表示各传输速率上界或下界的松弛变量集合。上式的约束(d), (e), (f)仍然是非凸的。速率 {R_{{\text{p}},k}} 决定于SINR {\gamma _{{\text{p}},k}} ,引入松弛变量βp,k作为 {\gamma _{{\text{p}},k}} 的下界,并由 1 + {\gamma _{{\text{p}},k}} = {2^{{{{R_{{\text{p}},k}}} \mathord{\left/ {\vphantom {{{R_{{\text{p}},k}}} \theta }} \right. } \theta }}} ,将约束(d)变换为

    \left. {\begin{array}{*{20}{l}} {{\gamma _{{\text{p}},k}} \ge {\beta _{{\text{p}},k}}}&{({\text{a}})} \\ {1 + {\beta _{{\text{p}},k}} \ge {2^{{{{\nu _{{\text{p,}}k}}}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text{p,}}k}}} \theta }} \right. } \theta }}}}&{{\text{(b)}}} \end{array}} \right\} (14)

    (14a)仍然是非凸的,引入表示该SINR中干扰功率加噪声功率上界的松弛变量ρp,k,将其转化为

    \left. {\begin{array}{*{20}{l}} {\frac{{{{\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p,}}k}}} \right|}^2}}}{{{\rho _{{\text{p,}}k}}}} \ge {\beta _{{\text{p,}}k}}}&{({\text{a}})} \\ {{\rho _{{\text{p,}}k}} \ge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p,}}\bar k}}} \right|}^2} + \sigma _k^2}&{({\text{b}})} \end{array}} \right\} (15)

    (15a)左边非凸非凹。将 \dfrac{{{{\left| {{{\boldsymbol{h}}^{\text{H}}}{\boldsymbol{f}}} \right|}^2}}}{\rho } 形式的表达式进行1阶泰勒展开得到如式(16)下界

    \begin{split} \frac{{{{\left| {{{\boldsymbol{h}}^{\text{H}}}{\boldsymbol{f}}} \right|}^2}}}{\rho } \;& \ge \frac{{2{{\mathrm{Re}}} \left\{ {{{{\boldsymbol{\tilde f}}}^{\text{H}}}{\boldsymbol{h}}{{\boldsymbol{h}}^{\text{H}}}{\boldsymbol{f}}} \right\}}}{{\tilde \rho }} - \frac{{{{\left| {{{\boldsymbol{h}}^{\text{H}}}{\boldsymbol{\tilde f}}} \right|}^2}}}{{{{\tilde \rho }^2}}}\rho \\ & \triangleq \psi \left( {{\boldsymbol{f}},\rho ,{\boldsymbol{\tilde f}},\tilde \rho } \right) \end{split} (16)

    其中, {\boldsymbol{\tilde f}} \tilde \rho 为泰勒展开点,其值决定该下界的紧密程度。优化过程中需要采用迭代的方法,根据上次迭代优化的结果更新 {\boldsymbol{\tilde f}} \tilde \rho ,不断提高下界的紧密程度。将式(15a)的左边用其下界 \psi \left( {{{\boldsymbol{f}}_{{\text{p,}}k}},{\rho _{{\text{p,}}k}},{{{\boldsymbol{\tilde f}}}_{{\text{p,}}k}},{{\tilde \rho }_{{\text{p,}}k}}} \right) 替换,转换为凸约束

    \psi \left( {{{\boldsymbol{f}}_{{\text{p,}}k}},{\rho _{{\text{p,}}k}},{{{\boldsymbol{\tilde f}}}_{{\text{p,}}k}},{{\tilde \rho }_{{\text{p,}}k}}} \right) \ge {\beta _{{\text{p,}}k}} (17)

    至此,非凸约束(13d)已转换为由式(14b),式(15b)和式(17)组成的凸约束。

    对于约束(13e),采用与处理(13d)类似的方法进行转换。引入松弛变量νc,k,iβc,k,i (k=1, 2,i=1, 2),分别为用户ki阶段解码公共流消息速率和对应SINR的下界,将式(13e)转换为

    \left. {\begin{array}{*{20}{l}} {{\nu _{{\text{c,}}k,{\text{1}}}} + {\nu _{{\text{c,}}k,2}} \ge {\nu _{{\text{c,}}k}}}&{({\text{a}})} \\ {\gamma _{{\text{c}},k}^{[i]} \ge {\beta _{{\text{c,}}k,i}},{\text{ }}i = 1,2}&{{\text{(b)}}} \\ {1 + {\beta _{{\text{c,}}k,1}} \ge {2^{{{{\nu _{{\text{c,}}k,{\text{1}}}}}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text{c,}}k,{\text{1}}}}} \theta }} \right. } \theta }}}}&{({\text{c}})} \\ {1 + {\beta _{{\text{c,}}k,2}} \ge {2^{{{{\nu _{{\text{c,}}k,2}}}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text{c,}}k,2}}} {(1 - \theta }}} \right. } {(1 - \theta }})}}}&{({\text{d}})} \end{array}} \right\} (18)

    转换后仅约束(18b)还是非凸的。采用与处理(14a)相同的方法,引入松弛变量ρc,k,i 将(18b)转换为凸约束

    \left. {\begin{array}{*{20}{l}} {\psi \left( {{{\boldsymbol{f}}_{\text{c}}},{\rho _{{\text{c,}}k,i}},{{{\boldsymbol{\tilde f}}}_{\text{c}}},{{\tilde \rho }_{{\text{c,}}k,i}}} \right) \ge {\beta _{{\text{c,}}k,i}}{\text{, }}i = 1,2}&{({\text{a}})} \\ {{\rho _{{\text{c,}}k,1}} \ge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p,1}}}}} \right|}^2} +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p,2}}}}} \right|}^2} + \sigma _k^2}&{({\text{b}})} \\ {{\rho _{{\text{c,}}k,2}} \ge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s,1}}}}} \right|}^2} +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s,2}}}}} \right|}^2} + \sigma _k^2}&{({\text{c}})} \end{array}} \right\} (19)

    至此,非凸约束(13e)已转换为由式(18a),式(18c),式(18d)和式(19)组成的凸约束。

    对于非凸约束(13f),引入松弛变量 {\nu _{{\text{s}},k}} {\nu _{\bar k,k}} 来分别代表用户k私有流中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下界和用户\bar k窃听用户k保密消息的窃听速率上界,得到

    \left. {\begin{array}{*{20}{l}} {{\nu _{{\text{s}},k}} - {\nu _{\bar k,k}} \ge {\nu _{{\text{sec,}}k}}}&{({\text{a}})} \\ {{R_{{\text{s}},k}} \ge {\nu _{{\text{s}},k}}}&{({\text{b}})} \\ {{R_{\bar k,k}} \le {\nu _{\bar k,k}}}&{({\text{c}})} \end{array}} \right\} (20)

    其中式(20b),式(20c)仍是非凸。与式(13d)类似,通过引入松弛变量βs,kρs,k,将式(20b)转换为凸约束

    \left. {\begin{array}{*{20}{l}} {1 + {\beta _{{\text{s}},k}} \ge {2^{{{{\nu _{{\text{s,}}k}}}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text{s,}}k}}} {(1 - \theta )}}} \right. } {(1 - \theta )}}}}}&{({\text{a}})} \\ {\psi \left( {{{\boldsymbol{f}}_{{\text{s,}}k}},{\rho _{{\text{s,}}k}},{{{\boldsymbol{\tilde f}}}_{{\text{s,}}k}},{{\tilde \rho }_{{\text{s,}}k}}} \right) \ge {\beta _{{\text{s,}}k}}}&{({\text{b}})} \\ {{\rho _{{\text{s,}}k}} \ge {{\left| {{\boldsymbol{h}}_k^{\text{H}}{{\boldsymbol{f}}_{{\text{s,}}\bar k}}} \right|}^2} + \sigma _k^2}&{({\text{c}})} \end{array}} \right\} (21)

    对于非凸约束(20c),通过引入代表用户\bar k窃听用户k保密消息时SINR上界的松弛变量 {\beta _{\bar k,k}} ,先将其转化为

    \left. {\begin{array}{*{20}{l}} {{\gamma _{\bar k,k}} \le {\beta _{\bar k,k}}}&{({\text{a}})} \\ {1 + {\beta _{\bar k,k}} \le {2^{{{{\nu _{\bar k,k}}}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bar k,k}}} {(1 - \theta )}}} \right. } {(1 - \theta )}}}}}&{({\text{b}})} \end{array}} \right\} (22)

    其中式(22b)仍为非凸,将该表达式右边的表达式用其1阶泰勒展开得到下界代替,转换为凸约束

    1 + {\beta _{\bar k,k}} \le {2^{{{{\nu _{\bar k,k}}} \mathord{\left/ {\vphantom {{{\nu _{\bar k,k}}} {(1 - \theta )}}} \right. } {(1 - \theta )}}}}\left[ {1 + \frac{{{\text{(}}{\nu _{\bar k,k}} - {{\tilde \nu }_{\bar k,k}}{\text{)ln2}}}}{{1 - \theta }}} \right] (23)

    式中 {\tilde \nu _{\bar k,k}} 是泰勒展开点,优化中需要进行迭代更新。至此,非凸约束(13f)已转换为式(20a),式(21),式(22a)和式(23)组成的凸约束。

    至此,原始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都已经转为凸的,最终的凸问题为

    \begin{split} {\mathop {\max }\limits_{\begin{subarray}{l} {\boldsymbol{F}},{\boldsymbol{c}} \\ \nu ,\beta ,\rho \end{subarray} }}\;&{\sum\limits_{k = 1}^2 {{\nu _{{\text{p}},k}} + {c_k}} } \\ {{\text{s}}{\text{.t}}.}\;&{(11{\text{d}}){\text{, }}(11{\text{e}})} \\ {}&{(13{\text{a}}){\text{, }}(13{\text{b}}){\text{, }}(13{\text{c}})} \\ {}&{(14{\text{b}}){\text{, }}(15{\text{b}}){\text{, }}(17)} \\ {}&{(18{\text{a}}){\text{, }}(18{\text{c}}){\text{, }}(18{\text{d}}){\text{, }}(19)} \\ {}&{(20{\text{a}}){\text{, }}(21){\text{, }}(22{\text{a}}){\text{, }}(23)} \end{split} (24)

    其中\beta 表示松弛变量 {\beta _{{\text{p}},k}} , {\beta _{{\text{s}},k}} , {\beta _{{\text{c,}}k,i}} , {\beta _{\bar k,k}} 组成的集合,\rho 表示松弛变量{\rho _{{\text{p}},k}}, {\rho _{{\text{s}},k}}, {\rho _{{\text{c,}}k,i}} 组成的集合。问题(24)可以利用求解凸问题的算法进行求解,或利用CVX工具箱等凸问题求解器进行求解,本文不再进行讨论。

    第2层优化问题求解算法命名为算法1,总结在算法1中。其中,符号中的上标{n}表示第n次迭代优化后得到的值,上标为{0}表示初始值,t = \displaystyle\sum\limits_{k = 1}^2 {{R_{{\text{p}},k}} + {c_k}} 为非保密和速率。算法开始时,设置初始值 {\boldsymbol{f}}_{\text{c}}^{\{ 0\} } , {\boldsymbol{f}}_{{\text{p,}}k}^{\{ 0\} } , {\boldsymbol{f}}_{{\text{s,}}k}^{\{ 0\} } , \rho _{{\text{p,}}k}^{\{ 0\} } , \rho _{{\text{s,}}k}^{\{ 0\} } , \rho _{{\text{c,}}k,i}^{\{ 0\} } , \nu _{\bar k,k}^{\{ 0\} } {t^{\{ 0\} }} = 0。首先将泰勒展开点 {{\boldsymbol{\tilde f}}_{\text{c}}} , {{\boldsymbol{\tilde f}}_{{\text{p,}}k}} , {{\boldsymbol{\tilde f}}_{{\text{s,}}k}} , {\tilde \rho _{{\text{p,}}k}} , {\tilde \rho _{{\text{s,}}k}} , {\tilde \rho _{{\text{c,}}k,i}} {\tilde \nu _{\bar k,k}} 置为 {\boldsymbol{f}}_{\text{c}}^{\{ 0\} } , {\boldsymbol{f}}_{{\text{p,}}k}^{\{ 0\} } , {\boldsymbol{f}}_{{\text{s,}}k}^{\{ 0\} } , \rho _{{\text{p,}}k}^{\{ 0\} } , \rho _{{\text{s,}}k}^{\{ 0\} } , \rho _{{\text{c,}}k,i}^{\{ 0\} } \nu _{\bar k,k}^{\{ 0\} } ,求解问题(24),此为第1轮迭代。在第n次迭代时,将泰勒展开点 {{\boldsymbol{\tilde f}}_{\text{c}}} , {{\boldsymbol{\tilde f}}_{{\text{p,}}k}} , {{\boldsymbol{\tilde f}}_{{\text{s,}}k}} , {\tilde \rho _{{\text{p,}}k}} , {\tilde \rho _{{\text{s,}}k}} , {\tilde \rho _{{\text{c,}}k,i}} {\tilde \nu _{\bar k,k}} 置为第n–1次迭代优化后得到的值 {\boldsymbol{f}}_{\text{c}}^{\{ n - 1\} } , {\boldsymbol{f}}_{{\text{p,}}k}^{\{ n - 1\} } , {\boldsymbol{f}}_{{\text{s,}}k}^{\{ n - 1\} } , \rho _{{\text{p,}}k}^{\{ n - 1\} } , \rho _{{\text{s,}}k}^{\{ n - 1\} } , \rho _{{\text{c,}}k,i}^{\{ n - 1\} } \nu _{\bar k,k}^{\{ n - 1\} } ,求解问题(24),得到解 {\boldsymbol{f}}_{\text{c}}^{\{ n\} } , {\boldsymbol{f}}_{{\text{p,}}k}^{\{ n\} } , {\boldsymbol{f}}_{{\text{s,}}k}^{\{ n\} } , \rho _{{\text{p,}}k}^{\{ n\} } , \rho _{{\text{s,}}k}^{\{ n\} } , \rho _{{\text{c,}}k,i}^{\{ n\} } \nu _{\bar k,k}^{\{ n\} } ,并根据本次迭代优化的结果得到非保密和速率值{t^{\{ n\} }}。迭代持续进行,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非保密和速率值的相对差值小于预设收敛因子ε

    算法1中的预编码矢量初始化时可采用最大比传输结合奇异值分解的方法[15]。公共流信号功率和私有流功率可初始化为总发射功率的一半,私有流功率再在两个用户间均分。非保密和保密私有流信号的预编码矢量都可初始化为最大比传输预编码,公共流预编码矢量可初始化为两个用户的信道矢量组成的矩阵[h1, h2]的最大左奇异矢量; {\rho _{{\text{p,}}k}} , {\rho _{{\text{s,}}k}} , {\rho _{{\text{c,}}k,1}} , {\rho _{{\text{c,}}k,2}} {\nu _{\bar k,k}} 可分别初始化为初始预编码矢量下的SINR中干扰功率加噪声功率值和速率值。

    表 1  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
     (1)初始化参数:迭代次数n=0,收敛因子ε, {t^{\{ 0\} }}, {\mathbf{f}}_{\text{c}}^{\{ 0\} } , {\mathbf{f}}_{{\text{p,}}k}^{\{ 0\} } ,
       {\mathbf{f}}_{{\text{s,}}k}^{\{ 0\} } , \rho _{{\text{p,}}k}^{\{ 0\} } , \rho _{{\text{s,}}k}^{\{ 0\} } , \rho _{{\text{c,}}k,i}^{\{ 0\} } , \nu _{\bar k,k}^{\{ 0\} }
     (2) while
     (3) n=n+1
     (4) 将优化问题中的 {{\mathbf{\tilde f}}_{\text{c}}} , {{\mathbf{\tilde f}}_{{\text{p,}}k}} , {{\mathbf{\tilde f}}_{{\text{s,}}k}} , {\tilde \rho _{{\text{p,}}k}} , {\tilde \rho _{{\text{s,}}k}} , {\tilde \rho _{{\text{c,}}k,i}} {\tilde \nu _{\bar k,k}} 分别
       置为 {\mathbf{f}}_{\text{c}}^{\{ n - 1\} } , {\mathbf{f}}_{{\text{p,}}k}^{\{ n - 1\} } , {\mathbf{f}}_{{\text{s,}}k}^{\{ n - 1\} } , \rho _{{\text{p,}}k}^{\{ n - 1\} } , \rho _{{\text{s,}}k}^{\{ n - 1\} } , \rho _{{\text{c,}}k,i}^{\{ n - 1\} }
       和 \nu _{\bar k,k}^{\{ n - 1\} } 求解问题(24),得到最优解 {\mathbf{f}}_{\text{c}}^* , {\mathbf{f}}_{{\text{p,}}k}^* , {\mathbf{f}}_{{\text{s,}}k}^* , \rho _{{\text{p,}}k}^* ,
       \rho _{{\text{s,}}k}^* , \rho _{{\text{c,}}k,i}^* , \nu _{\bar k,k}^* {t^*}
     (5)更新 {\mathbf{f}}_{\text{c}}^{\{ n\} } = {\mathbf{f}}_{\text{c}}^* , {\mathbf{f}}_{{\text{p,}}k}^{\{ n\} } = {\mathbf{f}}_{{\text{p,}}k}^* , {\mathbf{f}}_{{\text{s,}}k}^{\{ n\} } = {\mathbf{f}}_{{\text{s,}}k}^* , \rho _{{\text{p,}}k}^{\{ n\} } = \rho _{{\text{p,}}k}^* ,
       \rho _{{\text{s,}}k}^{\{ n\} } = \rho _{{\text{s,}}k}^* , \rho _{{\text{c,}}k,i}^{\{ n\} } = \rho _{{\text{c,}}k,i}^* , \nu _{\bar k,k}^{\{ n\} } = \nu _{\bar k,k}^* , {t^{\{ n\} }} = {t^*}
     (6) until \left| {\dfrac{{{t^{\{ n\} }} - {t^{\{ n - 1\} }}}}{{{t^{\{ n\} }}}}} \right| \le \varepsilon
     (7)输出:{t^*}, {\mathbf{f}}_{\text{c}}^* , {\mathbf{f}}_{{\text{p,}}k}^* , {\mathbf{f}}_{{\text{s,}}k}^* c_k^*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优化问题(11)的完整的两层优化求解算法如算法2所示。时长分配系数θ通过二分搜索得到,搜索二分点为(l+u)/2,l为当前θ搜索区域的下界,u为上界。θ的下界和上界分别初始化为0和1。在每个θ二分点上,调用算法1尝试求解问题(24),如果问题有可行解,更新下界l为当前的θ;如果问题不可解,说明保密传输速率约束条件已不能保证,则更新上界u为当前的θ。如此循环,直到搜索精度达到预设收敛因子δ

    表 2  时长分配系数的优化求解
     (1) l<θ<u,初始化l=0,u=1,收敛因子\delta
     (2) while
     (3) θ = (l+u)/2
     (4)调用算法1求解第2层优化问题
     (5)若当前θ下问题有可行解,则l=θ;否则u=\theta
     (6) until ul\delta
     (7)输出最优的θ*=\thet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节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对提出的优化算法进行验证和性能评估。仿真中,所有信道均为瑞利平坦衰落信道,信道衰落包括路径损耗(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基站到用户k的信道系数矢量为 {{\boldsymbol{h}}_k} = \sqrt {\zeta d_k^{ - \eta }} {{\boldsymbol{\tilde h}}_k} \in {{C}^{N \times 1}} ,其中ζ=10–4是参考距离为1 m处的信道增益,d1=d2=100 m分别是基站到用户1和用户2之间的距离, η=3.3是路径损耗指数,{{\boldsymbol{\tilde h}}_k}为小尺度衰落系数,其元素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相互独立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噪声方差\sigma _1^2=\sigma _2^2=10–11 W;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最小值为 R_1^{{\text{th}}} = R_2^{{\text{th}}} =0.2 bit/(s·Hz);两个用户的保密消息传输速率要求相同,即 R_1^{{\text{s,th}}} = R_2^{{\text{s,th}}} =Rs,th。无特别说明时,基站发射功率Pt=30 dBm,基站天线数N=4。算法1算法2的收敛因子εδ均设为10–3

    本文同时仿真两种对比方案的性能作为比较。对比方案1:不进行速率分割,置公共流预编码矢量fc=0,非保密和保密消息分别在两个时隙中传输,采用与本文类似的算法优化时长分配系数、保密和非保密消息的预编码矢量。对比方案2:与文献[11]提出的方案类似,非保密消息全部由公共流信号承载,而私有流中传输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消息,可以看作本文方案θ=0时的特例,预编码矢量和速率分割采用文献[11]方案进行优化。

    图2给出不同的保密传输速率要求下、随机的两组信道样本下,算法2θ=0.5时的收敛过程。可以看到,非保密和速率在迭代优化初期快速增加,在进行3~4次迭代优化后基本收敛。

    图 2  算法收敛过程

    图3给出同一个信道样本下,不同基站发射功率时,非保密和速率和保密传输速率随θ变化的情况。图中黑色实线为非保密和速率,蓝色虚线为用户1的保密速率,由于用户2保密速率值及变化情况与用户1完全相同,因此图中没有给出。仿真中θ以步长为0.1增加,非保密和速率随θ单调增加,验证了非保密和速率与θ单调性的关系。保密速率值在优化问题可解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约束值0.6 bit/(s·Hz)。基站发射功率Pt=36, 33和30 dBm时,θ在增加到0.9, 0.8和0.7后保密传输速率约束条件已不能满足,第2层优化问题无解。基站发射功率越高,可分配给保密消息信号的功率也更高,要求的保密消息传输时间更短,因而私有流非保密消息传输时间可更长,即可取更大的θ

    图 3  传输速率随时长分配系数的变化情况,Rs,th=0.6 bit/(s·Hz),N=4

    图4显示所有方案的非保密和速率均随着基站发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对比方案2的非保密传输速率明显低于本文方案和对比方案1,且差距随发送功率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对比方案2的非保密消息只能在公共流中传输,用户在进行检测时存在两个用户私有流信号形成的干扰,同时公共流的预编码需要兼顾两个用户;本文方案中有部分非保密消息在私有流中传输,不同用户可采用不同的预编码,且检测时只会受到另一个用户私有流信号的干扰,因此可获得比方案2更高的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对比方案1的保密消息和非保密消息是分时传输,因此相较于对比方案2,非保密消息传输时干扰更低,非保密传输速率也要高于对比方案2。进一步,在发送功率增加时,对比方案1和本文方案私有流中分配给保密消息的传输时长可以缩短,非保密消息的传输时长和功率均增加,而对比方案2仅传输功率增加,因此对比方案1和本文方案的非保密消息增长速度要高于方案2。对比方案1中没有公共流,可以看作本文方案公共流信号功率为0的极端情况,本文方案可以通过对公共流信号的功率、传输速率分配进行优化,干扰管理更为有效,因此非保密速率要稍高于对比方案1。

    图 4  非保密和速率随基站发射功率的变化情况,Rs,th=0.1 bit/(s·Hz),N=4

    图5给出了非保密和速率随着保密传输速率要求值Rs,th变化的情况。设定更高的安全传输速率值,就需要给承载保密消息的信号分配更多的功率和传输时间,承载非保密消息的信号功率和传输时间相应减少,因此所有方案的非保密和速率均随着保密传输速率要求的增加而降低。另外,随着保密传输速率要求值的增大,对比方案2与其他方案的保密传输速率的差距减小,这是因为在保密传输速率要求增大时,本文方案和对比方案1中非保密消息信号的传输时间和功率都要减少,而对比方案2仅传输功率减少。

    图 5  非保密和速率随保密传输速率要求值的变化情况,Pt=30 dBm,N=4

    图6给出了非保密和速率随着基站天线数量变化的情况。发射天线越多,发射机有更大的空间自由度,可以更好地控制波束成形,满足保密消息传输速率要求的发送功率和传输时间更短,因而有更长的时间和更高功率传输非保密消息,同时天线数越多,各消息流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可以得到更好的抑制,因此所有方案的非保密消息的传输速率增加。对比方案2不能调节保密消息和非保密消息的传输时长,仅能由发送天线增加时带来的SINR提高来实现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增加,而本文方案和对比方案1则还可以通过非保密消息的传输时长的增加来获得非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增加,因此增长更快。

    图 6  非保密和速率随基站天线数量的变化情况,Pt=30 dBm

    为了验证CSI存在误差情况下方案的鲁棒性,在用户信道系数中小尺度衰落系数存在误差的情况下对各方案的保密和非保密传输速率进行了仿真。信道误差数学模型为{{\boldsymbol{\tilde h}}_k} = \sqrt {1 - \lambda } {{\boldsymbol{\hat {\tilde h}}}_k} + \sqrt \lambda {{\boldsymbol{\tilde h}}_{{\text{e}},k}},其中λ是误差因子,{{\boldsymbol{\hat {\tilde h}}}_k}{{\boldsymbol{\tilde h}}_{{\text{e}},k}}分别表示小尺度衰落系数的估计值和估计误差,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发射机依据获得的有误差的信道系数进行优化,因此优化的结果在实际的信道下不是最优的,系统性能会有所下降,下降程度与信道系数误差因子成正比。图7给出了保密速率和非保密和速率的平均值随着误差因子变化的情况。图中黑色虚线为保密速率,蓝色实线为非保密和速率,由于两个用户的信道统计特性相同,保密速率平均值的仿真结果也相同,因此图7中仅给出用户1的保密速率的仿真结果。相较于各自无误差(即λ=0)时的非保密和速率,当λ=0.2时,本文方案、对比方案1和对比方案2的非保密和速率分别下降15.2%, 16.6%和16.1%,采用RSMA的本文方案和对比方案2的下降程度略低于采用SDMA的对比方案1,说明RSMA的鲁棒性要优于SDMA。另外,在获得的信道系数没有误差的情况下,所有方案的可达保密速率值都能达到要求的0.1 bit/(s·Hz);在信道系数存在误差情况下,可达保密速率值下降,本文方案和对比方案2的下降程度要明显低于对比方案1,进一步说明RSMA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此外,在信道系数存在误差的情况下,本文方案的可达保密速率值要低于对比方案2,这是因为本文方案优化的变量比对比方案2多,受信道系数误差的影响也更大。但本文方案的非保密和速率值始终高于对比方案2,说明本文方案的性能更优。

    图 7  传输速率随误差因子的变化情况,Pt=30 dBm,Rs,th=0.1 bit/(s·Hz),N=4

    本文研究了两用户下行链路RSMA系统中两用户之间有部分消息需要互相保密时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的设计与优化问题。采取公共流传输非保密消息,而私有流的传输则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传输非保密消息和保密消息的传输方案,在保证保密消息传输速率的条件下最大化非保密消息传输和速率。原始的优化问题为各信号流的预编码矩阵、公共速率分配、私有流两阶段的时长分配系数的联合优化问题,是一个非凸优化问题。首先将优化问题分解为两层优化问题,其中第1层优化问题寻找最优的时长分配,利用二分搜索法求解;第2层优化问题为在时长分配给定的情况下,最大化非保密消息传输和速率,通过松弛变量和连续凸逼近的方法转化为凸问题并求解。通过仿真的方式对方案进行了验证和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相较于私有流仅传输保密消息的RSMA方案以及保密消息和非保密消息分时传输的SDMA方案,本文方案能更灵活控制非保密消息和保密消息的传输资源分配,能更有效地进行干扰管理,可获得更高的非保密消息传输和速率。

  • 图  1  2014~2018年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各二级代码自由申请类项目受理情况

    图  2  2014~2018年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各二级代码自由申请类项目资助情况

    图  3  2014~2018年度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各二级代码资助比例

    图  4  2014~2018年度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获资助项目数前10位的依托单位

    表  1  2014~2018年各代码受理与资助自由申请类项目数统计

    申请代码 代码名称 2014年度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2018年度
    受理 获资助 受理 获资助 受理 获资助 受理 获资助 受理 获资助
    F0101 信息论 F0101 信息论 3 2 5 1 2 0 2 0 0 0
    F010101 经典信息论 11 5 3 0 9 2 10 3 5 2
    F010102 网络信息论 6 2 4 2 4 2 8 2 5 0
    F010103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51 14 49 14 32 9 46 11 49 11
    F010104 网络编码 14 5 16 7 20 3 12 3 13 5
    F010105 广义信息论* 1 0
    F010106 认知信息论* 0 0
    F0102 信息系统 F0102 信息系统 5 2 8 2 8 4 2 0 4 0
    F010201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 29 6 22 2 28 2 24 2 21 3
    F010202 信息系统安全 39 12 48 11 39 11 39 6 52 11
    F010203 通信网络安全 28 7 26 5 25 7 29 8 19 4
    F010204 网络服务 17 3 5 2 11 3 13 4 8 0
    F010205 网络管理 14 2 21 5 10 2 11 3 12 2
    F010206 无线资源管理 32 5 23 8 34 9 22 7 46 15
    F010207 认知无线电 59 14 55 16 42 11 48 11 43 11
    F010208 认知无线网络 21 5 24 4 23 5 23 6 21 4
    F0103 通信理论与系统 F0103 通信理论与系统 7 4 17 2 20 4 14 1 9 0
    F010301 无线通信 137 35 146 33 133 36 162 42 150 35
    F010302 通信信号处理 27 7 26 9 34 10 29 4 28 5
    F010303 协同通信 57 16 64 15 56 13 47 9 40 10
    F010304 超宽带通信 6 4 7 0 6 2 9 2 11 4
    F010305 专用通信 7 3 4 2 4 0 8 0 7 1
    F010306 智能通信* 8 1
    F010307 广义通信* 3 0
    F010308 通信干扰与抑制* 18 3
    F0104 通信网络 F0104 通信网络 12 3 22 6 21 8 18 3 13 3
    F010401 异构网络 29 5 44 9 43 13 47 18 33 6
    F010402 自组网络 35 5 41 10 31 4 35 5 38 6
    F010403 物联网通信 60 7 51 9 52 9 60 15 46 9
    F010404 移动互联网 17 2 15 3 11 5 14 2 19 3
    F010405 通信网络与系统 45 9 44 9 39 2 54 10 37 6
    F010406 计算机通信 10 2 6 2 10 4 13 1 9 4
    F010407 传感网络理论与技术 72 15 65 12 65 13 76 16 59 9
    F010408 传感网络监测与定位 56 12 47 10 35 6 45 15 39 8
    F010409 专用网络理论与技术 15 3 14 3 10 1 8 1 9 1
    F010410 体域网* 9 1
    F0105 移动通信 F0105 移动通信 7 2 12 4 8 2 7 0 11 1
    F010501 MIMO通信 48 12 63 21 56 16 62 20 66 18
    F010502 多址通信 6 3 15 4 13 3 26 5 17 0
    F010503 扩频通信 7 0 6 2 4 1 9 3 10 1
    F010504 移动定位 17 3 17 3 13 2 19 2 22 5
    F010505 移动通信系统 18 4 30 8 55 11 62 18 57 19
    F010506 高能效通信* 26 9
    F0106 空天通信 F0106 空天通信 2 1 5 1 6 1 3 2 1 0
    F010601 空间通信 9 3 9 2 7 1 5 1 5 1
    F010602 深空通信 8 2 5 2 6 1 7 2 4 1
    F010603 卫星通信 9 3 22 8 20 7 9 2 17 4
    F010604 卫星测控 35 9 32 10 33 8 26 7 11 5
    F010605 机载通信 4 1 6 0 4 1 6 1 9 2
    F010606 空间通信网 9 2 7 0 7 0 17 4 15 4
    F010607 空天地网络 6 2 12 2 6 3 15 6 17 3
    F0107 水域通信 F0107 水域通信 1 0 2 1 3 1 3 0 5 1
    F010701 水声通信 16 10 15 6 15 7 24 7 27 7
    F010702 水下光通信 4 1 2 0 2 1 7 3 12 3
    F010703 水下通信网 11 2 18 5 23 8 27 9 9 4
    F010704 水下定位与传感网 2 1 5 3 3 2 1 0 8 1
    F010705 海上通信网* 11 2
    F0108 多媒体通信 F0108 多媒体通信 6 2 2 0 2 0 1 1 4 2
    F010801 视频通信 6 4 3 2 6 2 3 1 8 3
    F010802 视频编码 37 11 33 9 27 10 29 7 38 11
    F010803 视频传输 17 2 12 3 7 2 12 0 12 1
    F010804 语音通信 4 0 3 0 0 0 4 1 2 0
    F0109 光通信 F0109 光通信 3 0 7 2 10 3 5 0 7 0
    F010901 高速光纤传输 10 5 19 9 17 8 11 2 18 6
    F010902 光网络与控制管理 10 6 15 4 21 8 14 6 14 8
    F010903 光交换网络与协议 4 1 2 0 3 0 4 0 5 0
    F010904 宽带光纤接入 14 5 14 4 10 3 5 2 14 1
    F010905 无线光通信 25 5 25 8 27 6 27 5 29 6
    F0109 光通信 F010906 空间光通信 8 3 12 4 15 3 11 1 13 1
    F010907 光载无线通信 6 1 5 3 8 2 3 1 4 1
    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 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
    信息处理
    2 0 1 0 4 1 2 2 4 0
    F011001 量子通信协议及
    系统安全
    10 3 10 2 9 3 11 2 21 6
    F011002 量子通信后
    处理及认证
    2 2 3 1 1 0 2 0 4 0
    F011003 量子网络与量子中继 7 2 3 1 6 4 8 3 6 1
    F011004 量子隐性传态与量子直接通信 1 1 2 2 3 1 1 0 2 0
    F011005 量子信息处理§ 8 3 16 7 20 7 19 14 23 7
    F011006 量子与关联成像 1 1 3 2 2 2 4 2 6 4
    F011007 量子时频传输§ 0 0 1 0 3 1 1 0 2 2
    F011008 量子雷达§ 1 1 1 0 3 1 2 1 2 0
    总数 1322 335 1397 358 1345 343 1442 353 1482 334
    占信息一处申请/资助项目数比例 34.4% 33.7% 32.2% 34.0% 31.5% 32.2% 31.0% 32.0% 31.7% 31.7%
    平均资助率 25.3% 25.6% 25.5% 24.5% 22.5%
    注:“*” 表示2018年新增三级代码;“§”表示根据2018年代码修订情况,按照实际研究方向对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调整。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4~2018年度信息论与通信系统学科申请书中高频关键词及出现次数统计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6~2018年
    F0101 信道编码(25)
    LDPC码(16)
    网络编码(11)
    编译码(9)
    纠错码(8)
    信道编码(17)
    网络编码(12)
    LDPC码(8)
    编译码(7)
    极化码(5)
    网络编码 (14)
    信道编码 (12)
    LDPC码 (8)
    纠错码 (6)
    极化码 (4)
    信道编码 (12)
    网络编码 (9)
    LDPC码 (8)
    极化码 (8)
    纠错码 (7)
    信道编码 (17)
    LDPC码 (13)
    纠错码 (9)
    网络编码 (9)
    极化码 (7)
    信道编码(83)
    网络编码(55)
    LDPC码(53)
    纠错码(33)
    极化码(29)
    F0102 认知无线电(30)
    认知无线网络(14)
    无线资源管理(14)
    频谱感知(12)
    网络安全(12)
    认知无线电(27)
    频谱感知(22)
    物理层安全(15)
    无线资源管理(14)
    认知无线网络(12)
    认知无线电 (27)
    频谱感知 (19)
    物理层安全 (17)
    无线资源管理 (14)
    认知无线网络 (13)
    认知无线电 (21)
    认知无线网络 (18)
    物理层安全 (18)
    频谱感知 (15)
    无线物理层安全 (8)
    认知无线电 (17)
    无线物理层安全 (17)
    频谱感知 (16)
    无线资源管理 (16)
    物理层安全 (14)
    认知无线电(122)
    频谱感知(84)
    物理层安全(70)
    认知无线网络(67)
    无线资源管理(65)
    F0103 协作通信(36)
    无线通信(20)
    信道估计(16)
    中继协作(14)
    认知无线电(12)
    协作通信(41)
    无线通信(24)
    信道估计(22)
    资源分配(15)
    大规模MIMO(10)
    协作通信 (37)
    信道估计 (18)
    无线通信 (18)
    大规模MIMO (13)
    物理层安全 (10)
    协作通信 (35)
    物理层安全 (18)
    无线通信 (17)
    信道估计 (17)
    大规模MIMO (15)
    无线通信 (16)
    协作通信 (13)
    毫米波通信 (12)
    大规模MIMO (11)
    信道估计 (11)
    协作通信(162)
    无线通信(95)
    信道估计(84)
    资源分配(61)
    大规模MIMO(53)
    F0104 物联网(43)
    无线传感器网络(39)
    数据融合(15)
    节点定位(12)
    路由协议(12)
    物联网(40)
    无线传感器网络(21)
    传感器网(17)
    自组织网(17)
    异构网(15)
    物联网 (37)
    无线传感器网络 (28)
    软件定义网络 (14)
    异构网络 (14)
    资源分配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 (33)
    物联网 (33)
    车联网 (16)
    软件定义网络 (14)
    数据融合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 (21)
    物联网 (18)
    移动边缘计算 (16)
    车联网 (14)
    资源分配 (13)
    物联网(171)
    无线传感器网络(143)
    车联网(57)
    资源分配(55)
    数据融合(54)
    F0105 MIMO通信(17)
    信道估计(9)
    波束成形(8)
    大规模MIMO(8)
    室内定位(7)
    MIMO通信(20)
    大规模MIMO(19)
    MIMO多天线系统(14)
    信道估计(14)
    波束成形(10)
    大规模MIMO (30)
    移动通信系统 (16)
    MIMO通信 (14)
    MIMO多天线系统 (9)
    系统容量 (9)
    大规模MIMO (31)
    信道估计 (17)
    资源分配 (14)
    移动通信系统 (13)
    MIMO通信 (12)
    大规模MIMO (39)
    信道估计 (16)
    波束成形 (13)
    移动通信系统 (12)
    预编码 (11)
    大规模MIMO(91)
    MIMO通信(73)
    信道估计(61)
    移动通信系统(57)
    波束成形(50)
    F0106 卫星导航(11)
    深空通信(7)
    导航定位(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5)
    卫星通信(4)
    卫星导航(12)
    卫星通信(7)
    机载通信(6)
    宽带卫星通信(6)
    捕获(5)
    卫星导航 (13)
    宽带卫星通信 (7)
    卫星通信 (6)
    卫星移动通信 (4)
    GNSS (3)
    卫星导航 (12)
    空间信息网络 (7)
    空天地网络 (5)
    深空探测 (5)
    网络路由 (5)
    卫星导航 (5)
    卫星通信 (5)
    拓扑控制 (4)
    异构网络融合与架构 (4)
    空间传输链路 (3)
    卫星导航(53)
    卫星通信(26)
    宽带卫星通信(20)
    深空通信(19)
    空间信息网络(18)
    F0107 水声通信(9)
    水声信道(7)
    信道估计(7)
    水声传感器网络(6)
    信道均衡(6)
    水声重点项目群(16)
    水声传感器网络(12)
    水声通信(12)
    信道估计(6)
    水声信道(5)
    水声传感器网络 (13)
    水声通信 (8)
    水声通信网络 (7)
    信道估计 (4)
    正交频分复用 (4)
    水声通信 (19)
    水声传感器网络 (11)
    路由协议 (7)
    信道均衡 (7)
    水声信道 (5)
    水声通信 (16)
    信道估计 (12)
    水声信道 (9)
    多载波通信 (5)
    信道均衡 (5)
    水声通信(64)
    水声传感器网络(45)
    信道估计(33)
    水声信道(30)
    信道均衡(25)
    F0108 视频编码(20)
    码率控制(9)
    率失真(8)
    视频传输(7)
    视频压缩编码(7)
    视频编码(17)
    率失真(8)
    码率控制(5)
    视频传输(5)
    视频压缩编码(5)
    视频编码 (19)
    HEVC (9)
    率失真 (6)
    码率控制 (5)
    视频压缩编码 (4)
    视频编码 (18)
    HEVC (8)
    视频传输 (8)
    码率控制 (6)
    视频压缩编码 (6)
    视频编码 (16)
    HEVC (8)
    码率控制 (6)
    机器学习 (5)
    视频传输 (5)
    视频编码(90)
    码率控制(31)
    HEVC(30)
    率失真(28)
    视频传输(28)
    F0109 可见光通信(17)
    宽带接入(10)
    无线光通信(9)
    光传输系统(5)
    空间光通信(5)
    可见光通信(12)
    无线光通信(10)
    编码调制(8)
    空间光通信(8)
    光通信(6)
    可见光通信 (21)
    无线光通信 (11)
    正交频分复用 (7)
    光通信 (6)
    空间光通信 (6)
    可见光通信 (19)
    编码调制 (8)
    无线光通信 (8)
    空间光通信 (7)
    光通信 (5)
    可见光通信 (20)
    无线光通信 (10)
    光通信 (6)
    空间光通信 (5)
    机器学习 (5)
    可见光通信(89)
    无线光通信(48)
    空间光通信(31)
    编码调制(24)
    光通信(24)
    F0110 量子通信(7)
    量子通信网络(5)
    量子密码学(3)
    量子保密通信(2)
    量子关联(2)
    量子纠缠(6)
    量子密钥分发(5)
    量子通信(5)
    量子信息处理(5)
    量子密码(4)
    量子纠缠 (7)
    量子密码学 (5)
    量子通信安全 (5)
    量子信息处理 (5)
    量子操作 (4)
    量子纠缠 (9)
    量子信息处理 (9)
    量子保密通信 (5)
    量子计算 (4)
    量子密码学 (4)
    量子密钥分发 (11)
    量子计算 (10)
    量子保密通信 (9)
    量子密码学 (6)
    量子信息处理 (5)
    量子纠缠(26)
    量子信息处理(26)
    量子密钥分发(22)
    量子保密通信(20)
    量子密码学(19)
    下载: 导出CSV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1.
    马惠珠, 宋朝晖, 季飞, 等. 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1): 228–254.
    熊小芸, 宋朝晖, 季飞, 等. 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2014年度申请代码与选择注意事项[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2): 493–508.
    熊小芸, 宋朝晖, 侯嘉, 等. 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1): 241–254.
    宋朝晖, 唐华, 边超, 等. 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8, 40(1): 249–254.
  • 加载中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8
  • HTML全文浏览量:  537
  • PDF下载量:  7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20
  • 刊出日期:  2019-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