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祝现威, 常朝稳, 秦晰, 左志斌. 面向安全协议的虚拟化可编程数据平面.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1, 43(1): 226-233. doi: 10.11999/JEIT190720
[2] 魏伟, 陈佳哲, 李丹, 张宝峰. 椭圆曲线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的比特安全性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 42(8): 1820-1827. doi: 10.11999/JEIT190845
[3] 朱玉娜, 韩继红, 袁霖, 谷文, 范钰丹. 基于熵估计的安全协议密文域识别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8): 1865-1871. doi: 10.11999/JEIT151205
[4] 陈秀清, 曹天杰, 翟靖轩. 可证明安全的轻量级RFID所有权转移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8): 2091-2098. doi: 10.11999/JEIT151049
[5] 戚湧, 郭诗炜, 李千目. 一种泛在网络的安全认证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7): 1800-1807. doi: 10.11999/JEIT151043
[6] 谢润, 许春香, 陈文杰, 李万鹏. 一种具有阅读器匿名功能的射频识别认证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5): 1241-1247. doi: 10.11999/JEIT140902
[7] 刘丹, 裴昌幸, 权东晓. 测量基对BB84协议安全性影响.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1): 228-230. doi: 10.3724/SP.J.1146.2010.00136
[8] 金海旻, 许胤龙, 王石. 无线网络中高效的匿名漫游安全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8): 1961-1967. doi: 10.3724/SP.J.1146.2009.01038
[9] 夏松, 权建校, 韩文报. 不同PKG环境下可证安全的基于身份AKA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10): 2393-2399. doi: 10.3724/SP.J.1146.2009.01382
[10] 闫丽丽, 彭代渊. Ad hoc网络中ARAN路由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9): 2241-2244. doi: 10.3724/SP.J.1146.2009.01265
[11] 冯涛, 张子彬, 马建峰. 协议组合逻辑安全的WiMAX无线网络认证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9): 2106-2111. doi: 10.3724/SP.J.1146.2009.01191
[12] 邓淼磊, 王玉磊, 周利华. 通用可组合的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8): 1948-1952. doi: 10.3724/SP.J.1146.2009.00824
[13] 张辉, 侯朝焕, 王东辉. 一种基于部分ID的新型RFID安全隐私相互认证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4): 853-856. doi: 10.3724/SP.J.1146.2007.01901
[14] 丁治国, 郭立, 王昱洁. 基于密钥阵列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3): 722-726. doi: 10.3724/SP.J.1146.2007.01753
[15] 唐静, 姬东耀. 基于LPN问题的RFID安全协议设计与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2): 439-443. doi: 10.3724/SP.J.1146.2007.01240
[16] 刘永亮, 高文, 姚鸿勋, 黄铁军. 用于多媒体加密的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4): 892-894. doi: 10.3724/SP.J.1146.2005.01076
[17] 吕欣岩, 赵保华, 屈玉贵. 基于形式规范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的可靠性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4): 781-784. doi: 10.3724/SP.J.1146.2005.01105
[18] 文静华, 李祥, 张焕国, 梁敏, 张梅. 基于ATL的公平电子商务协议形式化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4): 901-905. doi: 10.3724/SP.J.1146.2005.01088
[19] 赵生妹, 李飞, 郑宝玉. 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在概率克隆/重发攻击下的安全性.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27(10): 1639-1642.
[20] 郑红, 李师贤. CORBA规范的形式化描述及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4, 26(11): 183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