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俊生, 苏洪涛. 二维相控阵-MIMO雷达联合发射子阵划分和波束形成设计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 42(7): 1557-1565. doi: 10.11999/JEIT190429
[2] 唐敏, 齐栋, 刘成城, 赵拥军. 基于多级阻塞的稳健相干自适应波束形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7): 1705-1711. doi: 10.11999/JEIT180332
[3] 王昊, 马启明. 修正主模抑制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11): 2620-2626. doi: 10.11999/JEIT170236
[4] 刘志文, 王荔, 徐友根. 四元数域对合增广宽线性自适应波束形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7): 1525-1531. doi: 10.11999/JEIT160988
[5] 于涤非, 黄海宁, 张春华, 吴长瑞. 三维成像声呐分区域FFT波束形成算法设计.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9): 2175-2181. doi: 10.11999/JEIT161132
[6] 钱宇宁, 曹欣荣, 陈亚伟, 孙俊, 张翔宇. 被动声呐盲分离自适应-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10): 2390-2396. doi: 10.11999/JEIT170099
[7] 吴凯, 苏涛, 李强. 迭代优化最小化唯相位波束形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3): 662-669. doi: 10.11999/JEIT160472
[8] 陈沛, 赵拥军, 刘成城. 基于稀疏重构的共形阵列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2): 301-308. doi: 10.11999/JEIT160436
[9] 吴旭姿, 刘峥, 谢荣. 基于俯仰频率分集技术的波束形成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12): 3070-3077. doi: 10.11999/JEIT160667
[10] 李文兴, 毛晓军, 孙亚秀. 一种新的波束形成零陷展宽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12): 2882-2888. doi: 10.3724/SP.J.1146.2013.02018
[11] 杨涛, 苏涛, 何学辉. 基于波束域导向矢量估计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11): 2758-2763. doi: 10.3724/SP.J.1146.2012.01334
[12] 周琳, 黄春琳, 粟毅. 基于鲁棒Capon波束形成的探地雷达成像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5): 1024-1029. doi: 10.3724/SP.J.1146.2011.01195
[13] 刘帅奇, 胡绍海, 肖扬. 基于稀疏表示的Shearlet域SAR图像去噪.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9): 2110-2115. doi: 10.3724/SP.J.1146.2012.00200
[14] 徐亮, 曾操, 廖桂生, 李军. 基于特征波束形成的强弱信号波达方向与信源数估计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2): 321-325. doi: 10.3724/SP.J.1146.2010.00418
[15] 谢斌斌, 甘露, 李立萍. 正交模约束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9): 2045-2049. doi: 10.3724/SP.J.1146.2011.00127
[16] 和洁, 冯大政, 吕晖, 向聪. 基于相关域的二维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12): 2890-2894. doi: 10.3724/SP.J.1146.2009.01500
[17] 宋昕, 汪晋宽, 韩英华. 基于二次型约束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 30(11): 2662-2665. doi: 10.3724/SP.J.1146.2007.00713
[18] 郭庆华, 廖桂生. 一种稳健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4, 26(1): 146-150.
[19] 张靖, 龚耀寰, 黎海涛. 发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3, 25(4): 531-535.
[20] 曾凡鑫. 用共轭梯度法改善AR谱估计性能.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3, 15(3): 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