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培浩, 贾继斌, 周福辉, 吴启晖. 基于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的低空无人机群宽带频谱感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5, 47(5): 1345-1355. doi: 10.11999/JEIT241042
[2] 尉志良, 付宁, 乔立岩. 基于频域时延-多普勒二维聚焦的欠采样雷达信号参数估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1, 43(11): 3228-3236. doi: 10.11999/JEIT200714
[3] 蔡天赋, 李明玉, 靳一, 徐常志. 基于Landweber迭代算法的欠采样恢复数字预失真技术.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1, 43(11): 3166-3173. doi: 10.11999/JEIT201051
[4] 于存谦, 张黎, 何荣希, 李靖宇. 弹性光网络中时延感知的降级恢复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 42(10): 2420-2428. doi: 10.11999/JEIT190759
[5] 兰榕, 胡欣, 邹峰, 王刚, 罗积润. 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欠采样宽带数字预失真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 42(5): 1274-1280. doi: 10.11999/JEIT190105
[6] 蒋莹, 王冰切, 韩俊, 何翼. 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宽带欠定信号DOA估计.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7): 1690-1697. doi: 10.11999/JEIT180723
[7] 向虎, 李少东, 向龙, 陈文峰, 杨军. 欠采样下宽带自旋目标的快速高分辨成像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8, 40(11): 2630-2637. doi: 10.11999/JEIT180099
[8] 周辉, 赵凤军, 杨健. 基于三阶多项式傅里叶变换的SAR地面加速运动目标参数估计与成像.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4): 919-926. doi: 10.11999/JEIT150679
[9] 郑仕链, 杨小牛. 用于调制宽带转换器压缩频谱感知的重构失败判定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1): 236-240. doi: 10.11999/JEIT140127
[10] 陈鹏, 孟晨, 王成. 基于高度冗余Gabor框架的欠Nyquist采样系统子空间探测.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12): 2877-2884. doi: 10.11999/JEIT150327
[11] 曹开田, 高西奇, 王东林. 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非重构宽带压缩频谱感知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12): 2828-2834. doi: 10.3724/SP.J.1146.2014.00028
[12] 王韦刚, 杨震, 胡海峰. 一种宽带频谱检测的空域频域压缩感知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2): 255-260. doi: 10.3724/SP.J.1146.2012.00862
[13] 马宁, 王建新, 董宁斐. 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欠采样LFM信号参数估计.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8): 1888-1893. doi: 10.3724/SP.J.1146.2012.01399
[14] 徐祥俊, 邹月娴. 基于频域稀疏性的时间交替模数转换器时间相位失配盲测量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9): 2241-2246. doi: 10.3724/SP.J.1146.2012.00029
[15] 杨鹏, 柳征, 姜文利. 基于最小描述长度准则的稀疏多带信号频谱感知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7): 1547-1551. doi: 10.3724/SP.J.1146.2011.01324
[16] 顾彬, 杨震, 胡海峰. 基于压缩感知信道能量观测的协作频谱感知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1): 14-19. doi: 10.3724/SP.J.1146.2011.00393
[17] 盖建新, 付平, 乔家庆, 孟升卫. 用于宽带频谱感知的全盲亚奈奎斯特采样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2): 361-367. doi: 10.3724/SP.J.1146.2011.00314
[18] 梁红, 张琦, 杨长生. 广义稳健的中国剩余定理及其在欠采样率下频率估计中的应用.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8): 1802-1805. doi: 10.3724/SP.J.1146.2009.00718
[19] 汪安民, 王殊, 陈明欣. 基于小波变换的非均匀采样信号频谱的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27(3): 427-430.
[20] 高志成, 肖先赐. 高阶重采样滤波器的多项式近似实现.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2, 24(1): 25-30.